此窟始建于西魏,后经北周、隋、初唐、回鹘、清代时期重修。洞窟的平面呈方形,有中心塔柱,前部为人字坡顶(已塌毁),后部为平棋顶。窟室中央为方形中心柱,龛内外的塑像多为清代重修,龛内北壁残存化佛菩萨火焰纹背光,两侧各画弟子一身。龛外两侧分别为唐代画的日月及云中坐佛,下底层存西魏残画。龛楣图案尤其有特色,它不同于北魏常见的火焰纹图案,而是保存完整的弥勒上生经变,是西魏时期的原作,与莫高窟西魏时期的第288窟龛楣莲花供养化生图案风格相近。弥勒上生经变这一题材在敦煌石窟龛楣画中并不多见。画面中,弥勒着菩萨装,交脚而坐,身旁站立二听法菩萨,周围还有十身飞天环绕飞舞,散花奏乐,一派恬静的佛国仙境。在画面左侧,还有一身人物做手足倒立的动作,画工大胆用色,把人物形体涂染出来,整个画面看上去十分夸张诙谐。敦煌石窟中同一时期的作品大多以土红色为底色,而这一幅则是在大面积深绿色的底子上作画,亦为少见。在西侧墙壁留下来的一组朱墨白描伎乐飞天线描图最为传神。飞天手持琵琶、箜篌等乐器,身形线条流畅、比例协调、把飞天的轻盈、飘逸完全体现出来,同时也体现出画师绘画技艺的高超,这幅作品也是西千佛洞的代表作。北壁为鹘画涅槃图,画面中佛的形体较大,右胁而卧,着田相袈裟,周围有众多举哀弟子,脚部周围有几身世俗人的形象。画面以土红色为主色调,佛的面部五官间用石绿勾勒。此窟南壁东侧绘有初唐说法图,这幅画面内容简洁,但无论构图、设色、人物造型堪称佳作。神态端庄、目光慈祥的佛陀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身边二胁侍菩萨婀娜窈窕,着装华贵艳丽,从画工着色晕染手法,我们似可以看到菩萨着装的质感。说法图下方绘供养人像。在这幅作品右上角留有“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的朱墨题记,也为断代提供了参考。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3.0009 › 资源库 - 洞窟
维摩诘斜坐高座上,手持羽扇,头裹白色纶巾,内著曲领中单,外著白色交领袍服,披红披风,童颜鹤发,胡须飘逸,是唐朝文人士大夫的新形象。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842 › 素材库 - 素材
持花飞天:两身飞天头梳发髻,裸上身,双手合十,花叶从手中伸出,下穿窄裙紧带,秀骨飘逸,相对飞翔。面部和服饰均为线描加晕染,增强了立体感。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114 › 素材库 - 素材
贵妇梳单丸髻和双丸髻,上襦中垂襳褵,披巾搭在肩上,下著各色间裙,是贵族妇女的常服。衣纹飘逸。体态修长,具有南朝风度。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9593 › 素材库 - 素材
起舞飞天:此图与前图相对称,中原式飞天舞动宽袖,长袍裹腿,身姿优雅,风骨飘逸。西域飞天头戴花冠,高鼻大眼,袒裸上身,着长裙,双手握飘带起舞。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9132 › 素材库 - 素材
净土世界里的飞天:在阿弥陀经变中,宝幢、楼阁、花柱、祥云间,有赴会菩萨端坐莲台乘云而将,空中飘荡着不鼓自鸣的乐器。在这样一个极乐场面中,更少不了飞天穿梭其中,或捧供品,或持香炉,前来礼佛,长裙彩巾在蓝天飘逸,颇得更加绚丽多彩。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952 › 素材库 - 素材
起舞飞天:飞天环绕宝盖飞翔,表示对佛的礼拜。飞天头束高髻,戴花环,上身袒裸,佩饰耳环、项圈、手镯,面圆腰细,长裙露足,轻盈飘逸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433 › 素材库 - 素材
正在说法的释迦,身著僧祗支,衣纹飘逸,应是用细薄的织物缝制的。他所坐的铺有草褥的筌蹄式坐具,原本来自北方胡族,以后又成为南朝士大夫阶层和玄学之士讲究魏晋风度的时尚坐具。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9338 › 素材库 - 素材
全部数据已加载完成,已经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