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壁绘观无量寿经变一铺,画面中央画说法会,以阿弥陀佛为中心,从佛眉间白毫放出蛇形光束顶线十方画佛,佛周围坐闻法供养菩萨数身。佛两侧分别绘有头戴化佛冠的观音菩萨和头戴宝瓶冠的大势至菩萨。主尊佛上方两侧飞天飞舞,各种天乐不鼓自鸣。下方有七宝莲池,化生童子穿插其间。画面西侧上部绘未生怨,佛为韦提希夫人说法、父母被囚禁等情节。东侧自上而下绘日想观,水想观,树想观等场景。整个画面下部分破坏严重,壁画模糊。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103 › 资源库 - 壁画
北壁通壁绘观无量寿经变一铺,画面大体分为三部分,中部的阿弥陀净土、西侧和下部的未生怨、东侧十六观。壁面中部为阿弥陀佛净土,居中绘主尊阿弥陀佛,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左右各有胁侍菩萨两身。两侧平台上绘以观音或大势至为首的菩萨群像。阿弥陀佛的上部绘宏伟的大型建筑群,中间是前、后佛殿。后佛殿两侧有回廊环绕,并自成一小院,前佛殿院中两边各有四座建筑,其中西侧的一座为钟台,东侧的一座为经台。壁面的西侧上部绘佛在灵鹫山说法,并放眉间相光现十方诸佛的场面,这一场面占去了西侧未生怨的一些壁面,未生怨因而向阿弥陀净土下方延伸,并与东侧十六观画面相联接。西侧未生怨自上而下,从东到西,描绘阿阇世王子发动宫廷政变、囚禁国王、韦提希夫人璎珞盛果浆身藏米面探望国王、佛陀从入宫说法等场景。东侧十六观自上而下描绘韦提希夫人观日、观楼台、观水等场景。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17 › 资源库 - 壁画
远山落日:在“日想观”中,表现韦提希夫人望着远方的落日,进行观想的情景。此构图在唐代以后形成了固定的样式,值得注意的是山峰在皴法、晕染等技法上综合应用的效果。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903 › 素材库 - 素材
观无量寿经变:(东侧未生怨,西侧十六观,下毁)观无量寿经变观无量寿经是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6736 › 素材库 - 素材
宫墙外的山水:在“未生怨”故事里,表现佛降临为韦提希夫人说法的情节。山崖耸立,用熟练的皴法表现裸露的岩石,在树的后面一条大河流过。原野的尽头,佛在太阳里仿佛是红日冉冉升起,与山水景物融在一起。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059 › 素材库 - 素材
长河落日:“日想观”中表现韦提希夫人观落日的情景。悬崖上清晰地表现出岩石的皴法,不同凡响。构图上采用对角线构图,通过蜿蜒的河流把全图连系起来,山岩、树木、河流、原野景色丰富而富有变化。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285 › 素材库 - 素材
宫墙外山水:“未生怨”故事的上部表现佛为韦提希夫人说法的情节。画面的视点极高,仿佛从空中俯瞰,远处的原野与近处的山岩、河流尽收眼底。水面的波浪、旋涡画得生动自然,树叶的点法十分娴熟。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286 › 素材库 - 素材
观无量寿经变观无量寿经是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观经》的经文并不长,但由于缺乏一条清晰的脉络,善导大师为此经注疏,在注解经文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后来该注疏流传到日本,法然将其作为重要依据而开创了日本净土宗。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322 › 素材库 - 素材
信仰佛教的王后韦提希夫人正在修持,她著宽袍大袖襦裙,梳惊鹄髻,是王宫贵族妇女流行的服饰和发式。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608 › 素材库 - 素材
观无量寿经变观无量寿经是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观经》的经文并不长,但由于缺乏一条清晰的脉络,善导大师为此经注疏,在注解经文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后来该注疏流传到日本,法然将其作为重要依据而开创了日本净土宗。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901 › 素材库 -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