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北魏晚-西魏初。单室,平面方形。窟顶正中藻井绘垂莲、火焰、忍冬、莲花纹。四披“图画天地,品类群生”。上部为佛教与道教同处的神佛世界。西披中间为阿修罗王,赤身,四目四臂,头顶青天,足立大海,手擎日月,双龙卫护,身后为须弥山和“忉利天宫”。须弥山两侧画雷公、礔电、风神、雨师、朱雀、羽人、乌获及迦楼罗、飞天等,颇有雷电交作、风雨并至之势。东披上部中间画二力士承托摩尼宝珠,左右飞天护持,朱雀和孔雀相对飞翔。北披上部正中的东王公已残,还可见其乘坐的四龙车。南披的西王母头梳高髻,大袖长袍,乘坐三凤车,车上有华盖,车后旌旗飘动。西壁开一圆券形大龛,窟顶覆斗形,殿堂窟。彩塑现存一佛二菩萨,头均重修。主尊为善跏坐佛像,内着斜领僧祗支、交领大袖襦服,外罩对襟红色袈裟,胸前系小结,左手后代重修。两菩萨侍立南北两壁西端,颈饰项圈,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长裙,足踏莲花。四壁壁画分段布局,上段绕窟一周画天宫伎乐。西壁中段龛内外画飞天、供养菩萨、婆薮仙、鹿头梵志;两侧壁中央相对绘说法图和供养人行列,周围画千佛;下段绘金刚力士。此窟前壁全部坍塌,窟顶东披和北披局部残毁,其他基本完好。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49 › 资源库 - 洞窟
三凤车:最早出现的凤车图像是在西魏时建成的第249窟。按照佛经内容,这应是表现佛教天界(诸天)赴会的场面。坐凤车者为梵天。画师们在这里借助中国道教神仙西王母的形象来表现。凤车无辕,驾车者分别为三凤,车前部有驭手一人。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9195 › 素材库 - 素材
飞龙驾车:这是敦煌壁画中绘制时间最早的龙,图中表现的是诸天赴会的情景,驭龙者是帝释天,这是借道教东王公的形象来表现佛教题材。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9222 › 素材库 - 素材
普贤变:与门北文殊变相对,结构、画风也相同。普贤菩萨乘象,舒右腿半跏坐于莲座上,冠带、披帛、璎珞随风飘扬,手持经书,俯视下界,神态悲悯。从众中有菩萨、天王、罗汉和道教化的天人,环绕普贤,乘云浮游于大海之上。上方天际有仙山琼阁,南侧突出崖岸,画取经僧玄奘与猴行者牵驮经白马,在巡礼中向菩萨合十致礼,说明当时流传的三藏取经故事也成为佛教壁画描绘的题材。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0723 › 素材库 - 素材
文殊变:图中文殊安坐于狮子莲座之上,与扈从诸天菩萨乘云巡行于大海上。天际峰峦环抱,楼阁参差,寒汀远水,意趣深幽,是一幅十分成熟的以线描笔墨造型为主的宋式佛教画。宽松的袍袖,折角方直的衣纹,纯熟的线描与浅淡的着色,无处不标志着中国佛画的民族化已经进入一个更深刻的时期,大部分人物造型与当时道教壁画几乎相同。例如扈从诸天中掌管财富的“毗那夜迦”,在这幅壁画里是高冠峨峨捧持财宝的道教星官,“婆薮仙”酷似道教八仙中的“铁拐李”,这些佛道互通的形象,证实了内地佛道合流也引起边陲地区宗教画的融和与变化。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0725 › 素材库 -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