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经变画中对于水池的表现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图中是从小桥下奔流而过的水,出水的地方流速很急,溅起浪花,到下面逐渐变缓。水流的急徐,波浪的翻卷,都表现得十分精彩。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963 › 素材库 - 素材
佛龛中的塑像是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一身已毁)。中间塑释迦牟尼佛,着通肩袈裟,内着僧祗衣,头上有螺髻,双目正视前方,面部的表情威严庄重,面型长圆,嘴角微微上翘,带有若有若无的微笑,袈裟的衣纹转折自然,更加趋于写实。衣纹的褶皱襞很浅,与隋代塑像衣纹的生硬,类似石雕手法有明显的区别。体现出袈裟的质感,反映了艺术家逐渐追求写实化。佛的两侧塑的是弟子像,迦叶身披袈裟,双手叠放在一起,端严直立,目光有神,塑造出一个资历高深、精研佛法、令人敬仰的高僧大德形象。阿难塑造的是一个年轻僧人,神情沉静、面相丰圆。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6792 › 素材库 - 素材
禅僧内著赭色僧祗支,外披蓝缘间色条纹袈裟,坐在胡床上结跏入定。胡床来自中亚地区,魏晋以后逐渐传入中原。胡床和筌蹄是改变中原习俗,为汉装带来深刻变革的重要生活用具。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9797 › 素材库 - 素材
排箫由来甚久,战国时期即已出现,敦煌壁画中排箫图像始见于北魏,唐代以后逐渐增多。多见于不鼓自鸣及迦陵频伽伎乐中。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670 › 素材库 - 素材
鸱吻:画在酒肆上的脊饰,正脊的两端有兽头相对,张嘴含脊,尾部上翘,有双鳍,谓之鸱吻。这种大型瓦件,起源很早,壁画中在初盛唐之前没有兽头,仅有用连珠纹装饰的双鳍,称鸱尾。大致在晚唐时期,逐渐变为鸱吻。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9986 › 素材库 -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