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壁画面大部表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整体布局利用了横向长方形的壁面,呈现出“中央是佛说法图,上部是须弥山上的天界,佛说法图的左右及下方表描绘细节场景”的“凹”形构图。凹形部分的中央是佛说法图。佛着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从佛的顶上肉髻中放射出几束蛇形光束并向向扩展为扇面状。佛周围侍立闻法弟子 、菩萨和比丘。上部描绘天界建筑和善住天子、帝释天等人物形象及善住夜半惊梦、善住造访帝释、帝释天向在下界说法的世尊救助等情节。凹形部分的西侧画面表现佛陀波利译本中的《序》中前半部分的内容。自上而下描绘佛陀波利从西国来诣五台山、佛陀波利五体投地拜跪祈祷、佛陀波利路遇文殊化现的老人、佛陀波利回到长安入宫献经、皇帝向佛陀波利赐绢三十匹等场景;左侧画面最上端描绘帝释天得佛授陀罗尼经加归天界、得到解脱转世之苦的善住与帝释天回访世尊、世尊摩善住顶授菩提记的场景。其下方描绘象征陀罗尼经的日轮、安置陀罗尼经的宝塔、高幢、高山及礼拜的人们、守护陀罗尼的魔王、天王,撒土诵经使故亡恶人得生天上等场景。凹形部分的下方主要描述善住天子来世将受的地狱、转野兽身之苦的场景。最下方画面残毁严重。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103 › 资源库 - 壁画
法华经变:妙法莲华经变简称法华经变,敦煌佛教经变画之一,指依据《妙法莲华经》绘制而成的大型佛画,此经有三个译本:西晋竺法护初译,名《正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再译,名《妙法莲华经》;隋阇那笈多三译,名《添品妙法莲华经》莫高窟共有法华经变34铺,不包括单独出现的“见宝塔品”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即观音经变)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497 › 素材库 - 素材
法华经变:妙法莲华经变简称法华经变,敦煌佛教经变画之一,指依据《妙法莲华经》绘制而成的大型佛画,此经有三个译本:西晋竺法护初译,名《正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再译,名《妙法莲华经》;隋阇那笈多三译,名《添品妙法莲华经》莫高窟共有法华经变34铺,不包括单独出现的“见宝塔品”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即观音经变)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544 › 素材库 - 素材
楞伽经变:《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耀宝经》或(入楞伽经》,梵文原本形成于古印度笈多王朝時期(公元4~6世纪)·属于中期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于公元5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先后共有四种译本流行1北凉昙无乘译《楞伽经》四卷已佚2南朝刘宋元嘉二年(公元443年)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今存3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經》十卷今存4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宝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今存“楞伽”,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546 › 素材库 - 素材
《十轮经》:前后二译:1、失译者名(今附北凉录)《大方广十轮经》8卷15品;2、玄奘于永徽二年(651)重译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10卷8品。2、译本内容基本相同,而玄奘译本更通顺流畅些,《十轮经》受到三阶教的重视,三阶教的地藏菩萨信仰、末法思想等多取自该经,信行还撰有《十轮依意立名》、《十轮略抄》《开元释教录》卷18)就有《十轮经》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913 › 素材库 - 素材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变简称法华经变,敦煌佛教经变画之一,指依据《妙法莲华经》绘制而成的大型佛画,此经有三个译本:西晋竺法护初译,名《正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再译,名《妙法莲华经》;隋阇那笈多三译,名《添品妙法莲华经》莫高窟共有法华经变34铺,不包括单独出现的“见宝塔品”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即观音经变)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6974 › 素材库 - 素材
摩利支天:摩利支天源自印度婆罗门教中豕首人身的日神苏利耶。北宋时期的译本《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中记载摩利支天是观音菩萨部所作的变化相,属于胎藏界体系的观音化身之一,但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以金刚界五方佛体系内的大日如来为部主。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0648 › 素材库 - 素材
全部数据已加载完成,已经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