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窟始建于西魏,后经北周、隋、初唐、回鹘、清代时期重修。洞窟的平面呈方形,有中心塔柱,前部为人字坡顶(已塌毁),后部为平棋顶。窟室中央为方形中心柱,龛内外的塑像多为清代重修,龛内北壁残存化佛菩萨火焰纹背光,两侧各画弟子一身。龛外两侧分别为唐代画的日月及云中坐佛,下底层存西魏残画。龛楣图案尤其有特色,它不同于北魏常见的火焰纹图案,而是保存完整的弥勒上生经变,是西魏时期的原作,与莫高窟西魏时期的第288窟龛楣莲花供养化生图案风格相近。弥勒上生经变这一题材在敦煌石窟龛楣画中并不多见。画面中,弥勒着菩萨装,交脚而坐,身旁站立二听法菩萨,周围还有十身飞天环绕飞舞,散花奏乐,一派恬静的佛国仙境。在画面左侧,还有一身人物做手足倒立的动作,画工大胆用色,把人物形体涂染出来,整个画面看上去十分夸张诙谐。敦煌石窟中同一时期的作品大多以土红色为底色,而这一幅则是在大面积深绿色的底子上作画,亦为少见。在西侧墙壁留下来的一组朱墨白描伎乐飞天线描图最为传神。飞天手持琵琶、箜篌等乐器,身形线条流畅、比例协调、把飞天的轻盈、飘逸完全体现出来,同时也体现出画师绘画技艺的高超,这幅作品也是西千佛洞的代表作。北壁为鹘画涅槃图,画面中佛的形体较大,右胁而卧,着田相袈裟,周围有众多举哀弟子,脚部周围有几身世俗人的形象。画面以土红色为主色调,佛的面部五官间用石绿勾勒。此窟南壁东侧绘有初唐说法图,这幅画面内容简洁,但无论构图、设色、人物造型堪称佳作。神态端庄、目光慈祥的佛陀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身边二胁侍菩萨婀娜窈窕,着装华贵艳丽,从画工着色晕染手法,我们似可以看到菩萨着装的质感。说法图下方绘供养人像。在这幅作品右上角留有“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的朱墨题记,也为断代提供了参考。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3.0009 › 资源库 - 洞窟
报恩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略称《报恩经》。有一卷本、七卷本两种同名卷本。一卷本据历代经国记载为"汉支谶"所译,但古已失帙。因此,一般所指《报恩经》即以七卷本而言。据考证,《报恩经》不是由天竺成经翻译而来,而是在宋梁之际(445年至516年之间),由汉僧割裂、截取、增删、改写和辑录《涅般经》、《贤愚经》、《杂宝藏》等经典中的有关内容,逐步撰集,编纂而成的。《报恩经》主要以讲孝养故事为主,共分九品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545 › 素材库 - 素材
配殿及双楼:净土寺院中的配殿,为一殿二楼的布局。楼虽比殿高,但殿的体量较大,位置前突,楼殿组群配合十分协调。在现存的建築实例中,殿楼不是建在水中,而是建在地面上,配殿与双楼建于水中的平坐上,这种建築形式与日本古建築中的“寝殿造”十分相似。规模如此之大的配殿,在唐宋遗迹中还没有发现实例。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326 › 素材库 - 素材
婆罗门舍身:婆罗门攀缘树干,从树上跳下,悬于半空。帝释举双手承接婆罗门。图中婆罗门虽去披帛衣巾,只穿短裤,但仍戴笼冠,是何原因,颇值得考究,或以此暗示婆罗门虽修行求法仍有高贵的种姓地位。又,图中婆罗门悬于半空正往下坠,但却不在帝释伸手相援的空间,而是在另一侧,这种手法,给人以进一步思考的艺术空间。帝释则是一派南朝风流洒脱的名士风度。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9374 › 素材库 - 素材
仙山琼阁:宫殿建于山环水绕之中,建筑格局摒弃了城市宫廷寺观的中轴线对称式,而是依山势而建。楼阁之间有三四处乡间农家的茅舍,屋顶用茅草盖作穹窿顶与盔顶。此图体现了宋代山水画及界画(屋木,即建筑画)在瓜沙二州的影响。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0710 › 素材库 - 素材
报恩经:《大方便佛报恩经》略称《报恩经》。有一卷本、七卷本两种同名卷本。一卷本据历代经国记载为"汉支谶"所译,但古已失帙。因此,一般所指《报恩经》即以七卷本而言。据考证,《报恩经》不是由天竺成经翻译而来,而是在宋梁之际(445年至516年之间),由汉僧割裂、截取、增删、改写和辑录《涅般经》、《贤愚经》、《杂宝藏》等经典中的有关内容,逐步撰集,编纂而成的。《报恩经》主要以讲孝养故事为主,共分九品。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429 › 素材库 - 素材
此时期维摩诘经变中,群臣前呼后拥赴会听法的帝王,已不像初唐时期身穿朱裳,而是浅赭色镶绿边的衮服,大袖与蔽膝上都绣花,双肩下有日、月,色调淡雅,神态仍为不可一世的气派。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9993 › 素材库 - 素材
全部数据已加载完成,已经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