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窟建于北魏。洞窟位于莫高窟崖面中层,是莫高窟最早的中心塔柱式洞窟。洞窟前部为人字披顶,人字披南北两端模仿汉式传统木构建筑形式,承托有木质斗拱。在东西两披上浮塑有数条凸起的椽子,椽间饰以手持莲花、忍冬的天人图案。洞窟后部为平顶,中央有方形中心塔柱,连接窟顶和地面。中心柱四面开龛。东向面开一大龛,内塑交脚弥勒佛像,佛两侧原各有胁侍菩萨二身,现南侧残存一身,北侧存二身。龛内火焰纹头光、身光两侧画供养菩萨,其下分别画婆薮仙和鹿头梵志。龛顶画飞天。龛楣饰莲花化生童子,龙形龛梁,两侧塑束帛柱承托。龛上和两侧影塑供养菩萨大多残损,仅存数身。中心塔柱南北西三面均开上下两龛;南北向面上层为阙形龛,内塑交脚弥勒菩萨像;下层为圆拱形龛,内塑禅定佛像。西向面上层为双树龛,下层为圆拱龛,塑像均为结跏趺坐的禅定佛。龛外还塑有胁侍菩萨。在上层龛两侧均有影塑菩萨,但都已被熏黑。中心柱下部即塔柱四面画有药叉像。南北两壁在前部人字披下各开一阙形龛,内塑交脚弥勒菩萨,洞窟后半部的南北两壁上端各开四个圆拱形龛,内塑佛说法像及禅定像各两身,其中南壁四龛中佛像头部均残,北壁尚有两身保存完好。洞窟四壁最上层绕窟一周画天宫伎乐,中段画大量千佛,千佛旁均以榜题标明佛的名号,共计有千佛一千二百三十五身。南北壁的西侧与中心柱相对的位置各画说法图一铺。西壁中央画白衣佛说法图一铺。洞窟前部南北壁中段绘有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南壁前部阙形龛下绘制了降魔变,紧邻降魔变的西侧,绘本生故事画萨埵舍身饲虎本生。北壁前部阙形龛下绘大幅因缘故事难陀出家因缘,西侧绘尸毗王本生故事。洞窟四壁所绘千佛、说法图和故事画的下方,是一条由方格纹、菱形纹等几何纹样与变形的莲花、缠枝忍冬纹等植物纹样相交而成的一条连续性装饰带,在四壁最下层,即装饰带下方,画有数身药叉像。洞窟东壁门上方,开有一方形明窗。门与窗的南北侧均画千佛。洞窟甬道北壁残存隋代画说法图一铺。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54 › 资源库 - 洞窟
北壁西起画报恩经变、药师经变各一铺,下屏风画模糊。报恩经变依据《大方便佛报恩经》绘制而成,中部为序品佛说法场面,释迦摩尼佛结跏趺坐在莲花宝座上,众菩萨、弟子及诸天圣众等围绕供养,静听佛法。佛案前为舞乐菩萨。舞乐场面以下画序品中阿南乞食路遇婆罗门子孝养父母故事。其东侧为孝养品须阇提太子本生,西侧是亲近品中的坚誓狮子本生和小比丘为护持正法,独自感化群贼的故事,经变上部宝盖后画山水,以示耆阇崛山,围绕着山水,画论议品中的鹿母夫人故事。画面两上角为论议品,西下角为亲近品,东下角为序品。 药师经变构图与阿弥陀经变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药师经变中绘有十二药叉大将。图中药师琉璃光佛居中,左右协侍为日光、月光二菩萨,其余的听法会众列置两旁,俱在中央平台上。前台设乐舞。平台均坐落在水池中,水池周围起殿堂楼阁。建筑宏伟,界画线描完整清晰。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112 › 资源库 - 壁画
阿弥陀经变:经变亦称西方净土变,敦煌佛教经变画之一,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据《阿弥陀经》绘制而成,阿弥陀经变没有任何小故事,只有西方极乐世界如何“极乐”,因而在壁画中艺术家之想像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543 › 素材库 - 素材
报恩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略称《报恩经》。有一卷本、七卷本两种同名卷本。一卷本据历代经国记载为"汉支谶"所译,但古已失帙。因此,一般所指《报恩经》即以七卷本而言。据考证,《报恩经》不是由天竺成经翻译而来,而是在宋梁之际(445年至516年之间),由汉僧割裂、截取、增删、改写和辑录《涅般经》、《贤愚经》、《杂宝藏》等经典中的有关内容,逐步撰集,编纂而成的。《报恩经》主要以讲孝养故事为主,共分九品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545 › 素材库 - 素材
这是敦煌壁画著名的弹花边阮图像。花边阮的图像觐见此窟和第217窟两例,乐器造型独特美观,共鸣箱扁平,周边为六瓣花形瓣,指板上窄下宽,设四项,琴头如曲项琵琶后折菱形头,轸子数不详,但从弦数可知为五轸,缚手成圆弧形,捍拨不似琵琶的长方形,而成半圆形,用手指弹奏。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6666 › 素材库 - 素材
法华经变:妙法莲华经变简称法华经变,敦煌佛教经变画之一,指依据《妙法莲华经》绘制而成的大型佛画,此经有三个译本:西晋竺法护初译,名《正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再译,名《妙法莲华经》;隋阇那笈多三译,名《添品妙法莲华经》莫高窟共有法华经变34铺,不包括单独出现的“见宝塔品”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即观音经变)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497 › 素材库 - 素材
法华经变:妙法莲华经变简称法华经变,敦煌佛教经变画之一,指依据《妙法莲华经》绘制而成的大型佛画,此经有三个译本:西晋竺法护初译,名《正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再译,名《妙法莲华经》;隋阇那笈多三译,名《添品妙法莲华经》莫高窟共有法华经变34铺,不包括单独出现的“见宝塔品”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即观音经变)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544 › 素材库 - 素材
阿弥陀经变:北壁画铺,下五代画男 供养人(模糊)阿弥陀经变亦称西方净土变,敦煌佛教经变画之一,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据《阿弥陀经》绘制而成,阿弥陀经变没有任何小故事,只有西方极乐世界如何“极乐”,因而在壁画中艺术家之想像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950 › 素材库 - 素材
莲花纹边饰:花形如同一片莲瓣,纹样由内卷云纹与圆叶纹组合而成,中有五瓣莲花,作一整二半排列连续,呈现流线动势。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096 › 素材库 - 素材
配殿与钟楼:寺院的一角,配殿内有床,床上置莲台。回廊上建六角钟楼,钟的纹饰清晰可见。屋面布筒板瓦,正脊、斜脊都是叠瓦而成。正脊两端有鸱尾,上绘连珠纹,背有双鳍。五代以前的壁画中,鸱尾通作此式。界画墨色清晰如新,是吐蕃时期的代表作。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431 › 素材库 -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