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窟始建于西魏,后经北周、隋、初唐、回鹘、清代时期重修。洞窟的平面呈方形,有中心塔柱,前部为人字坡顶(已塌毁),后部为平棋顶。窟室中央为方形中心柱,龛内外的塑像多为清代重修,龛内北壁残存化佛菩萨火焰纹背光,两侧各画弟子一身。龛外两侧分别为唐代画的日月及云中坐佛,下底层存西魏残画。龛楣图案尤其有特色,它不同于北魏常见的火焰纹图案,而是保存完整的弥勒上生经变,是西魏时期的原作,与莫高窟西魏时期的第288窟龛楣莲花供养化生图案风格相近。弥勒上生经变这一题材在敦煌石窟龛楣画中并不多见。画面中,弥勒着菩萨装,交脚而坐,身旁站立二听法菩萨,周围还有十身飞天环绕飞舞,散花奏乐,一派恬静的佛国仙境。在画面左侧,还有一身人物做手足倒立的动作,画工大胆用色,把人物形体涂染出来,整个画面看上去十分夸张诙谐。敦煌石窟中同一时期的作品大多以土红色为底色,而这一幅则是在大面积深绿色的底子上作画,亦为少见。在西侧墙壁留下来的一组朱墨白描伎乐飞天线描图最为传神。飞天手持琵琶、箜篌等乐器,身形线条流畅、比例协调、把飞天的轻盈、飘逸完全体现出来,同时也体现出画师绘画技艺的高超,这幅作品也是西千佛洞的代表作。北壁为鹘画涅槃图,画面中佛的形体较大,右胁而卧,着田相袈裟,周围有众多举哀弟子,脚部周围有几身世俗人的形象。画面以土红色为主色调,佛的面部五官间用石绿勾勒。此窟南壁东侧绘有初唐说法图,这幅画面内容简洁,但无论构图、设色、人物造型堪称佳作。神态端庄、目光慈祥的佛陀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身边二胁侍菩萨婀娜窈窕,着装华贵艳丽,从画工着色晕染手法,我们似可以看到菩萨着装的质感。说法图下方绘供养人像。在这幅作品右上角留有“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的朱墨题记,也为断代提供了参考。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3.0009 › 资源库 - 洞窟
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一铺,壁面上层绘有十方佛赴会,一佛二菩萨,头顶华盖,坐于祥云之中,与南壁一样,琵琶、箜篌、排箫、古琴腰鼓、阮咸等各种乐器乘着飘带飞行。 经变正中上方有三座大殿,大殿殿顶两侧是两身飞天,动势都朝着大殿。 三殿前后排列,均为单层,单檐庑殿顶,两侧各置单层配殿,配殿左右又各置二层楼阁,单檐歇山式顶,以廊庑与中部后殿相接,廊庑转角处,于庑顶置角楼,两角楼外侧绘出缭绕的蓝绿色云海,苍茫延伸至地平线,两身小飞天从廊殿顶处升起,恰巧与后面的云海相映成趣。 画面殿堂与角楼的檐下椽飞斗栱用仰视角度现出斗拱,结构严密,两侧的配殿用俯视角度,显示出层次、结构上的井然有序,人物用正投影。 无量寿佛座前有胡跪供养菩萨,以花朵、香炉虔诚供养,飘带环绕,描绘流畅生动。 三殿前有大平台,画无量佛、二胁侍及诸菩萨;中间有三座小平台,左右平台为由十六身乐伎组成两组乐队,中间平台二乐伎对舞; 三平台前面另有三座小平台,中间平台画白鶴、孔雀、鹦鹉、迦陵频伽、共命鸟,左右平台置化佛与诸菩萨。 全部建筑架在宝池中,池中有莲花、化生、鸳鸯,平台之间及平台与殿堂之间均以斜道与小桥相连,宝池的水纹、漩涡用线粗细有变化,颇有碧波荡漾的质感,是最宝贵的唐代建筑资料。 西侧未生怨、东侧十六观。 北壁西起画观世音菩萨三身;下宋画女供养人一排,底层盛唐画供养人(模糊)。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172 › 资源库 - 壁画
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一铺,画面上层天空中有十方佛赴会,一佛二菩萨的组合,琵琶、箜篌、排箫、古琴、腰鼓、阮咸等各种乐器乘着飘带飞行。 画面正中上方有三座大殿,前后二殿为单层,中殿为两层,单檐庑殿顶,两侧各置单层配殿,配殿左右又各置二层楼阁,单檐歇山式顶,以廊庑与中部后殿相接,廊庑转角处,于庑顶置角楼,两角楼外側又各画一座圆形塔楼。 殿堂与角楼的檐下椽飞斗栱采用仰视角度,人物用正投影。 三殿前有大平台,画无量佛、二胁侍及诸菩萨,胁侍菩萨上方各有一身飞天。 三殿前面有三座小平台,中间平台为由十六身乐伎组成的乐队,以八人为一组,分列两侧,中间二乐伎对舞,两侧平台各有一佛携众菩萨的听法场面。 壁面东西两侧绘制了未生怨和十六观的故事。 西侧未生怨自下而上,故事各情节均以建筑物,如屋顶、墙垣以及树木为间隔,在完整统一的场景描绘中展开时间前后不同的故事情节,连续性很强。 东侧十六观自上而下,在十六观中的日想观图中,远处晚霞与落日,已变成黑色的溪流从远处的山边蜿蜒穿过绿地,直奔近处的草地,夫人戴红色大凉帽,席地而坐,面西合十,谛观落日。东侧竖条幅画十六观,下数第三题榜墨书:“第十一观佛身丈六观”。 南壁西起画观世音菩萨一身,男女供养人共二身;下宋画男供养人九身(模糊)。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172 › 资源库 - 壁画
南壁上画伎乐飞天十身、天宫栏墙、坐佛十五铺;中画头戴化佛冠、手执杨柳枝的倚坐观音说法图一铺,两侧画趺坐佛十八铺(其一被穿洞所毁);下隋画穿高腰群衫的女供养人二十六身,侍从三十一身。南壁上层的伎乐飞天,有弹琵琶、击鼓、吹笛、持供品等形象。南壁下部女供养人身材欣长,穿窄袖小衫,系长裙,披帛很自如地从两肩或肘弯垂下,其手捧花枝,动作优雅,色调柔和,其身后有侍女提携。女供养人队尾画供养女乐一组,计八人,分别演奏着琵琶、箜篌、方响、横笛、排箫等诸般乐器,缓缓行进。其下五代画供养人九身,侍从八身。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90 › 资源库 - 壁画
图中西侧的乐队,共有十五人,演奏的乐器有拍板(二)竖笛,荜篥,铙,海螺,笙,箜篌,铎,答腊鼓,鸡娄鼓,腰鼓,横笛,羯鼓。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6663 › 素材库 - 素材
图中不鼓自鸣乐器种类众多,吹拉弹俱全,尤其以弦乐乐器精致写实,有箜篌,阮,筝,直项琵琶,曲项琵琶.阮的圆形缚手,捍钹,四轸四弦和码子,以及筝的数弦和单排的三角形码字及岳山均清晰可见;直项琵琶和曲项琵琶均画了六个相,面板上画缚手,捍钹,凤眼,还有花纹装饰。曲项琵琶画四弦,欲画了五弦,想是画工疏忽。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289 › 素材库 - 素材
此图的不鼓自鸣有方响,腰鼓,箜篌和铎。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290 › 素材库 - 素材
错落优质的亭台楼阁上方,玲珑的飞天乘风而降,天乐不鼓自鸣。此图为箜篌和方响特写。方响绘制简略,箜篌欲精描细画,边框为四边形,琴底有红色饰物,弦数较多,从于方响的比例看,此箜篌为大竖箜篌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338 › 素材库 - 素材
217窟观经变完整的不鼓自鸣图谱,图中的乐器有排箫,竖笛,腰鼓,箜篌,曲项琵琶,鸡娄鼓等。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615 › 素材库 - 素材
北披飞天演奏乐器有箜篌,钹,小葫芦琴。钹为铜质,比铙大,两片对击。敦煌壁画中钹始见于西魏288窟。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686 › 素材库 -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