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窟始建于西魏,后经北周、隋、初唐、回鹘、清代时期重修。洞窟的平面呈方形,有中心塔柱,前部为人字坡顶(已塌毁),后部为平棋顶。窟室中央为方形中心柱,龛内外的塑像多为清代重修,龛内北壁残存化佛菩萨火焰纹背光,两侧各画弟子一身。龛外两侧分别为唐代画的日月及云中坐佛,下底层存西魏残画。龛楣图案尤其有特色,它不同于北魏常见的火焰纹图案,而是保存完整的弥勒上生经变,是西魏时期的原作,与莫高窟西魏时期的第288窟龛楣莲花供养化生图案风格相近。弥勒上生经变这一题材在敦煌石窟龛楣画中并不多见。画面中,弥勒着菩萨装,交脚而坐,身旁站立二听法菩萨,周围还有十身飞天环绕飞舞,散花奏乐,一派恬静的佛国仙境。在画面左侧,还有一身人物做手足倒立的动作,画工大胆用色,把人物形体涂染出来,整个画面看上去十分夸张诙谐。敦煌石窟中同一时期的作品大多以土红色为底色,而这一幅则是在大面积深绿色的底子上作画,亦为少见。在西侧墙壁留下来的一组朱墨白描伎乐飞天线描图最为传神。飞天手持琵琶、箜篌等乐器,身形线条流畅、比例协调、把飞天的轻盈、飘逸完全体现出来,同时也体现出画师绘画技艺的高超,这幅作品也是西千佛洞的代表作。北壁为鹘画涅槃图,画面中佛的形体较大,右胁而卧,着田相袈裟,周围有众多举哀弟子,脚部周围有几身世俗人的形象。画面以土红色为主色调,佛的面部五官间用石绿勾勒。此窟南壁东侧绘有初唐说法图,这幅画面内容简洁,但无论构图、设色、人物造型堪称佳作。神态端庄、目光慈祥的佛陀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身边二胁侍菩萨婀娜窈窕,着装华贵艳丽,从画工着色晕染手法,我们似可以看到菩萨着装的质感。说法图下方绘供养人像。在这幅作品右上角留有“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的朱墨题记,也为断代提供了参考。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3.0009 › 资源库 - 洞窟
此菩萨与法华林菩萨常侍于弥勒佛之左右,称之为“弥勒三圣”,在壁画中往往和“西方三圣”里的大势至菩萨位置相同,著菩萨装,冠带垂附在右膝上,一手持花,一手托钵,正面坐在树前的华盖下,神态端庄,周围环绕形体较小的菩萨、弟子,恭敬合十听法,显示出法会中圣者的威仪。人物造型比例适度,线描与色彩保存完好。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573 › 素材库 - 素材
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变:元代3窟北壁中间画千手千眼观音变一铺(观音居中,两上角飞天各一身,西侧吉祥天,东侧画婆薮仙,西下三头八臂金刚、象头毗那夜迦,东下三头六臂金刚、猪头毗那夜迦)密宗题材。千手千眼表明观音观照、护持和救度众生,法力广大。壁画作者综合了北魏、隋唐以来的线描技巧,以遒劲的铁线描勾勒出颜面、手、臂和足踝,又以生动的兰叶描、折芦描等描法画出繁复的衣褶和飘带,造型准确,色彩淡雅,质感很强,人物神态端庄。作者以极大的功力一丝不苟地画出千手千眼,用笔纯熟。壁画代表着元代线描艺术的卓越成就。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809 › 素材库 - 素材
双叶桃形忍冬连续纹:忍冬纹两叶相背,合成如桃形,上下颠倒连续排列,以波状藤蔓串联成带状。黑褐、青、淡朱色相间塗纹,加勾白线。形象端庄鲜明,色彩明丽有序。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180 › 素材库 - 素材
弥勒佛身披红袈裟,善跏趺坐,足踏双莲,两侧菩萨拥立。佛座前设供器,造型奇异。菩萨面相丰润,神态端庄,表情各异,似在窃窃私语,或默默传情。衣纹服饰简约大方,线描圆润有力,色彩淡雅而朴实。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648 › 素材库 - 素材
此窟四壁下方绘供养人,共二百四十余位,此图在女供养人对尾,是典型的女供养人乐队。八身乐伎在缓缓行进中,梳高髻,穿窄袖紧身小衫,紧长裙,披巾从双肩垂下,身体修长,举止优雅端庄。分别演奏方响,琵琶,箜篌,排箫,和横笛。方响尚清晰。八块长方形板块分上下二排悬紧于方架上,被高举过头。小箜篌被抱在胸前,一手击弹,琴身较大。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8418 › 素材库 - 素材
全部数据已加载完成,已经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