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间,是晚唐河西释门都僧统洪<imgsrc="//cdn.e-dunhuang.com/images/bian.jpg"/>的影堂。此窟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坐北朝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王圆箓)所发现,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绢画、刺绣、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故此又被称为“藏经洞”。洞窟平面近于方形,覆斗形顶,窟顶及四披无壁画内容。北壁前设一长方形禅床式低坛,禅床上端坐一身高僧像,即洪<imgsrc="//cdn.e-dunhuang.com/images/bian.jpg"/>像。西壁嵌有大中五年(公元851)洪<imgsrc="//cdn.e-dunhuang.com/images/bian.jpg"/>告身碑。北壁晚唐画双树。西侧树下画近侍女一身(执丈、持巾),树间挂布囊;东侧树下画比丘尼一身(持纨扇),树间挂一水壶。东壁、南壁均无壁画内容。无甬道,无前室。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17 › 资源库 - 洞窟
西壁嵌有大中五年(公元851)洪?告身碑一通,碑高1.5米,宽0.7米。碑文内容分为三段,上段刻唐敕河西都僧统洪?及沙州释门义学都法师悟真告身;中段刻唐宣宗敕封诏书;下段刻唐宣宗所赐的信物名牒。西壁南侧存张大千题记:“此莫高窟壁画之白眉也,乃士大夫笔,后马和之得一二,亦遂名家。辛已九月,蜀郡张爰大千来观,赞叹是题记”。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17 › 资源库 - 壁画
观无量寿经变:(东侧未生怨,西侧十六观,下毁)观无量寿经变观无量寿经是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6736 › 素材库 - 素材
观无量寿经变观无量寿经是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观经》的经文并不长,但由于缺乏一条清晰的脉络,善导大师为此经注疏,在注解经文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后来该注疏流传到日本,法然将其作为重要依据而开创了日本净土宗。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322 › 素材库 - 素材
楞伽经变:《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耀宝经》或(入楞伽经》,梵文原本形成于古印度笈多王朝時期(公元4~6世纪)·属于中期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于公元5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先后共有四种译本流行1北凉昙无乘译《楞伽经》四卷已佚2南朝刘宋元嘉二年(公元443年)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今存3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經》十卷今存4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宝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今存“楞伽”,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546 › 素材库 - 素材
观无量寿经变观无量寿经是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观经》的经文并不长,但由于缺乏一条清晰的脉络,善导大师为此经注疏,在注解经文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后来该注疏流传到日本,法然将其作为重要依据而开创了日本净土宗。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901 › 素材库 - 素材
观无量寿经变观无量寿经是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观经》的经文并不长,但由于缺乏一条清晰的脉络,善导大师为此经注疏,在注解经文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后来该注疏流传到日本,法然将其作为重要依据而开创了日本净土宗。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924 › 素材库 - 素材
净土寺院建築:这是莫高窟最具代表性的观无量寿经变,表现阿弥陀净土。正中是佛及菩萨、天人所在的莲池与露台,中轴线上有前后佛殿,前殿两侧有楼、阁、台、碑阁各一座。后佛殿建于平坐上,佛殿两侧有回廊周绕,呈环抱之势,形成寺院后部的突出部分,成为“凸”字形布局,壁画中所见较多。日本奈良法隆寺曾把回廊改为“凸”字形平面。使回廊产生曲折变化,增加寺院平面的深度,体现了一种新的规划意匠。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594 › 素材库 - 素材
净土寺院前的楼、阁、台、碑阁:碑阁的下层完全敞开,中有黑褐色的方柱,应是碑石。竖立碑石记述有关事件或歌功颂德,是自秦汉以来的习俗。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595 › 素材库 - 素材
观无量寿经变观无量寿经是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观经》的经文并不长,但由于缺乏一条清晰的脉络,善导大师为此经注疏,在注解经文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后来该注疏流传到日本,法然将其作为重要依据而开创了日本净土宗。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540 › 素材库 - 素材
净土寺院前的楼、阁、台、碑阁
净土寺院前的楼、阁、台、碑阁:碑阁的下层完全敞开,中有黑褐色的方柱,应是碑石。竖立碑石记述有关事件或歌功颂德,是自秦汉以来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