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103窟(C284P054),建于盛唐,清代重修,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主室窟顶藻井绘团花井心,周围绘联珠、半团花、鳞纹、垂角幔帷边饰。窟顶四披绘千佛。西壁平顶敞口龛内存唐塑清修趺坐佛一身、清代重塑弟子二身和清代修补重绘菩萨二身。龛顶大部分毁坏。龛外南、北侧各绘菩萨一身。龛外南北两侧各有一土台,土台上存清塑菩萨各一身。主室东壁绘维摩诘经变一铺。画面以“品字形”排列,窟门上方为“佛国品”的内容,门南侧维摩诘,下权方便品。门北文殊菩萨和各国各族前来闻法的国王大臣等。下部壁画模糊。北壁绘观无量寿经变一铺,两侧分绘未生怨、十六观。下部残毁。南壁绘法华经变一铺,东侧妙庄严王本事品、西侧化城喻品,下部残毁。前室西壁门北存部分天王像,南壁为第105窟,北壁为第104窟。甬道南壁画地藏菩萨一身,北壁画毗沙门天王一身,局部模糊。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103 › 资源库 - 洞窟
第五七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初唐创建,晚唐重修,属于中小型洞窟,是方形覆斗顶殿堂式窟。主室窟顶藻井画双龙莲花井心,垂幔铺于四披,四周环绕飞天(被熏毁)。四披画千佛(被熏毁)。西壁内外层圆券龛内塑一趺坐佛、二弟子、四菩萨(失一)。内层龛壁画火焰莲花项光、背光,两侧各画一弟子、飞天。外层龛龛顶为火焰莲花龛楣,两侧为飞天各一身;龛西壁两侧画龛柱、思惟菩萨各一身,南北壁各画菩萨一身。龛上画飞天六身,向中间供器相对飞行。龛外北侧上画乘象入胎,下部画菩萨二身;龛外南侧上画夜半逾城,下部画菩萨二身。龛下画供器,两侧画供养菩萨各五身。南壁画千佛,中央为说法图一铺,下初唐画女供养人一排(模糊)。北壁画千佛,中央为说法图一铺,下晚唐画女供养人一排(模糊)。东壁门上画千佛,下初唐画七佛(晚唐修甬道盝顶时被凿毁);门南北上各画千佛,中各画说法图一铺,下被毁。甬道晚唐重修盝形顶,顶中央画药师经变,南北披画释迦牟尼、尸弃、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诸佛共八身。南北壁各画供养比丘二身。前室西壁门上晚唐画弥勒说法图,门两侧晚唐绘天王赴会(模糊):门男南方琉璃天王(模糊)、门北北方毗沙门天王(模糊)。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57 › 资源库 - 洞窟
该窟没有具体的建窟年代,学者推论建于初唐。分前后两室,前室残,人字披顶;主室(后室)平面呈方形,覆斗形顶。此窟以佛教史迹画为主要题材,塑像经五代、西夏、清重修。窟顶藻井画团花井心,垂幔铺于四披,四披各画千佛。西壁开一平顶敞口方形龛,龛中塑像为清代重塑,共五身,正中为一倚坐像,南北两侧塑弟子和菩萨像各一身,皆立于莲花座上。龛顶画菩提宝盖、二飞天。龛壁浮塑山峦影壁(清修)与龛外南北壁画中山水相连。壁画以青绿山水为景,合理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为盛唐山水画家李思训一派之风格(已变色)。龛上画化佛、云气。龛下西夏画趺坐佛,底层有五代、初唐残画。龛外南北两侧画圭纹边饰。南壁上部画千佛,中部画佛教史迹画,自西向东依次为:1.西晋吴淞江石佛浮江;2.东晋扬都金像出渚;3.隋文帝迎昙延法师入朝,下部画菩萨七身。北壁上部画千佛,中部画佛教史迹画,自西向东依次为:1.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与张骞出使西域;2.释迦浣衣池与晒衣石;3.佛图澄之神异事迹;4.阿育王拜外道尼乾子塔;5.康僧会感应故事,下部画菩萨七身。东壁门上画千佛,门下五代画不动佛、弥勒菩萨等十一身;门南画佛教戒律画,下西夏画趺坐佛四身;门北画佛教戒律画,下西夏画趺坐佛三身,画面以组图形式表现僧人守戒所发种种誓愿,系依据北凉昙无谶译《大盘涅槃经》、南宋宋慧观等译《大盘涅槃经》绘制,部分被美国华尔纳于1924年盗走。甬道顶西夏绘团花图案,南北壁绘供养菩萨各三身。前室西披西夏画团花图案三幅(已毁)。西壁门南西夏画普贤变;门北西夏画文殊变(模糊)。底层有五代画千佛、初唐残画。南北壁上各凿一盝形顶的小窟,南侧为324窟,存西夏残画。北侧为325窟,存西夏画说法图部分。此窟南北壁画佛陀胜迹和佛教史迹画,与东壁两侧的戒律画都占据了本窟最显著的位置,毫无疑问是本窟壁画中的主要题材。这些壁画题材在国内诸石窟的雕刻和壁画中均不多见,莫高窟壁画中所绘也极为罕见。佛教史迹画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3 › 资源库 - 洞窟
该窟创建于隋,宋、西夏重绘部分壁画,主室为覆斗形顶,南、西、北壁各开一龛,被称为“三龛窟”。主室窟顶为斗四莲花藻井,花饰三兔纹样井心。藻井内岔角绘童子形飞天,外岔绘有翼兽,方井外框饰以忍冬狮子联珠纹。四边垂幔铺于四披。四披绘有大幅的经变场画。各场面间以树石花卉、塔庙寺院、流泉莲池、行云飞花等景物作为分隔。但由于四披画面稠密繁杂,加之变色严重,其中的一些画面识读起来十分困难,因此学术界对该窟四披内容的认识也存在争论,主要分为“法华经变说”和“法华经变与涅槃经变说”。本解说以“法华经变说”为准。西壁开一内外层方口圆券龛,龛内塑一趺坐佛、二弟子、四菩萨。龛外南北两侧上部绘维摩诘经变,南侧是文殊菩萨,北侧是维摩诘,两侧下部各绘五弟子、四菩萨。西壁下部宋代绘供器和供养菩萨。南壁和北壁中央都开一方形浅龛,龛内塑趺坐佛一身、菩萨二身。佛袈裟下摆绘有数个万字符号(“卍”)。龛外四周绘千佛。龛下宋代绘供养菩萨。东壁门上中央绘说法图一铺,说法图下有宋代题愿文题榜一方(模糊),题榜北侧宋代绘世俗男供养人二身,题榜南侧绘宋代世俗女供养人一身(模糊)、比丘尼一身。门南上部隋代绘千佛,下部宋代绘男供养人六身,门沿宋代绘幢幡一个。门北上部隋代绘千佛,下部宋代绘女供养人四身、供养菩萨一身,门沿宋代绘幢幡一个。甬道已被西夏重绘,顶中央绘团花,南、北披绘垂幔,南、北壁绘供养菩萨各二身。前室已被西夏重绘,顶西披残存部分团花图案,底层露出隋代壁画。西壁门上开一小龛,龛内为菩萨、花卉,龛外绘一兰若,门南、北上部各存说法图两铺,说法图下绘供养人,人物形象模糊。南、北壁绘垂幔、项光各一部分,南壁底层露出部分宋绘供养人。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420 › 资源库 - 洞窟
建于西夏统治瓜州晚期。窟内纷呈汉、藏民族及显宗、密宗的内容和艺术,是这一时期艺术最成熟、最典型的洞窟,独具特色。窟呈长方形,穹窿顶。窟中央偏后设八角形三级曼荼罗(坛城),上存清塑数身。窟四壁下部清代环砌双层台基,上存清塑十八罗汉像。顶绘曼荼罗,中画五方佛,东壁中央绘佛传,南北侧分绘汉密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曼荼罗、胎藏界曼荼罗及显宗天请问经变。南壁东起画曼荼罗、观无量寿经变、曼荼罗各一铺。北壁东起画曼荼罗、净土变、曼荼罗各一铺。西壁门上方绘维摩变,门南北侧绘普贤变、文殊变。甬道南北壁绘供养人。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2.0003 › 资源库 - 洞窟
门北侧表现“化城喻品”、“随喜功德品”,门上表现“常不轻菩萨品”,门南表现“药王菩萨本事品”、“如来寿量品”等。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23 › 资源库 - 壁画
西壁龛顶中央画棋格团花,四披存药师佛立像13身、供养菩萨5身。龛内南壁存天王1身、菩萨3身(近代重描),北壁存中唐画天王1身、菩萨2身(近代重描)。龛沿画团花、海石榴卷草边饰。龛外北侧上画地藏1身,下菩萨2身(模糊)。北天王台西、北面存盛唐画男供养人共3身。西龛内南壁有民国时期塑工李氏三兄弟所留题记一则:“陇西伏羌人北乡据城八十里小地名李家川兄弟同胞三人李继渊、承广、绍广敬造”。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23 › 资源库 - 壁画
上画千佛,中部画佛教史迹画,自西向东依次为:1.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与张骞出使西域;2.释迦浣衣池与晒衣石;3.佛图澄之神异事迹;4.阿育王拜外道尼乾子塔;5.康僧会感应故事,下部画菩萨七身。 北壁西侧上部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共由4组画面组成,呈“凹”字型排列,每个画面旁均有清晰榜题,表现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1、在画面的右上角有一殿堂,内有两个站立的佛像,殿堂正面额匾上有“甘泉宫”三字,下方画帝王、臣属持香炉或笏拜谒。2、皇帝骑在马上,左右臣属八人,一人手持曲柄华盖。张骞持笏跪拜辞别,后有从者持节牵马。3、张骞行进在途中。4、远处有一城郭,二和尚立于门外,城内有佛塔。此幅出使图中,张骞一行乘骑半藏山后,表现了山重水复的效果,体现出张骞等人的艰辛,情节、环境相互映衬。 北壁中上部偏西侧画佛陀洗衣池和晒衣石圣迹故事。1、释迦摩尼右手提袈裟立于水边。2、有天女从天空飘飘而降,准备替佛陀清洗袈裟。3、方石旁有一个不信佛教的外道婆罗门,赤裸上身,光着脚,跳踩和弄污方石。4、石上有乌云,云中雷神正击鼓鸣雷。5、方石的右下角再画婆罗门被雷电击毙。6、方石的另一侧有两位天女正在洗石。 北壁中上部偏东侧画高僧佛图澄的故事,以上中下三组画面表现佛图澄的神异事迹,上画佛图澄立于七层塔前,合十向人们解说塔檐的风铃声音有异,指出这是不详之兆,预言石虎和石韬将要火并。中间画一帝王,上有华盖,坐在胡床上与臣属观看僧人施法,这个场面是佛图澄为石虎说法时,幽州四城门起火,佛图澄使神力用酒灭火的情景。左下画一僧人赤裸上身,坐在水池边,正在洗肠的情景,据《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记载,澄左乳旁有一孔,有时肠从中出,或以絮塞孔。夜欲读书,辄拔絮,则一室洞明,又斋日辄至水边,“引肠洗之,还复内中”。 北壁佛图澄故事右下角画阿育王拜外道尼乾子塔。阿育王是公元三世纪中印度摩揭陀国国王,笃信佛教,大造佛塔。画面画一帝王率臣属礼拜六塔,下跪者是阿育王,由于该塔是外道之塔,受不起信佛教的阿育王一拜而倒塌。 北壁东侧上部画康僧会故事。康僧会是三国时代的高僧,主要在江南弘扬佛法,在佛教南传的历史上有重要意义。故事由四组画面表现:1、画康僧会坐鼓帆小舟,顺风而行下江南来到东吴。2、最下面画一帝王向僧人跪拜合十,表示孙皓下跪迎接穿袈裟的康僧会。3、中间画一大帐,账内莲座上舍利放光芒,账外帝王与僧人作谈论状。表示吴人本不信佛教,吴王孙权召康僧会问佛有何灵验,康僧会遂以神力获舍利,光明四射,吴王乃信,立建初寺。4、画一寺院,院外僧人观看并有人运送木料,当为建初寺修造的情景。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3 › 资源库 - 壁画
西壁开一平顶敞口龛,龛顶中部绘释迦说法图一铺,南侧毁,北侧存释迦为四众说法、释迦回迦比罗卫城、罗睺罗出家、弟子为佛洗足的情景。龛内西壁浮塑背光,佛两侧一共绘弟子四身、项光二个。南、北壁各绘菩萨二身、弟子二身、项光二个。龛沿内侧绘菱形纹,外侧绘小团花边饰。西壁下部绘供器和供养人。龛外南侧画大势至菩萨一身,北侧画观音菩萨一身。龛外南北两侧各筑有一土台,土台紧靠西壁与南北两壁,土台上无塑像,北侧土台南向面、南侧土台北向面各绘供养人数身。北侧土台南向面存唐代敦煌望族瓜州刺史阴嗣璋家族嗣琼、嗣王供养画像及题名。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17 › 资源库 - 壁画
主室西壁开双层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塑像共七身。西壁内层龛顶绘飞天十身,龛内浮塑佛身,两侧各绘弟子二身,弟子像下南侧绘鹿头梵志、北侧绘婆薮仙(被后代用土红涂去)。南壁绘二弟子、一化生。北壁绘二弟子。外层龛中央绘一佛施禅定印,二弟子像,畏兽等。龛南壁绘佛传故事夜半逾城,北壁绘乘象入胎。龛沿内层为葡萄蔓草、菱格花卉纹边饰。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2 › 资源库 - 壁画
西域城
西域城:“化城喻品”中画的一座小城堡,墙垣各面开门,转角处有角台。城堡中有一座两层建築,所有建築顶均有拱券形结构,表示出于中原完全不同的建築风格,建築学家梁思成称其为“西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