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窟始建于西魏,后经北周、隋、初唐、回鹘、清代时期重修。洞窟的平面呈方形,有中心塔柱,前部为人字坡顶(已塌毁),后部为平棋顶。窟室中央为方形中心柱,龛内外的塑像多为清代重修,龛内北壁残存化佛菩萨火焰纹背光,两侧各画弟子一身。龛外两侧分别为唐代画的日月及云中坐佛,下底层存西魏残画。龛楣图案尤其有特色,它不同于北魏常见的火焰纹图案,而是保存完整的弥勒上生经变,是西魏时期的原作,与莫高窟西魏时期的第288窟龛楣莲花供养化生图案风格相近。弥勒上生经变这一题材在敦煌石窟龛楣画中并不多见。画面中,弥勒着菩萨装,交脚而坐,身旁站立二听法菩萨,周围还有十身飞天环绕飞舞,散花奏乐,一派恬静的佛国仙境。在画面左侧,还有一身人物做手足倒立的动作,画工大胆用色,把人物形体涂染出来,整个画面看上去十分夸张诙谐。敦煌石窟中同一时期的作品大多以土红色为底色,而这一幅则是在大面积深绿色的底子上作画,亦为少见。在西侧墙壁留下来的一组朱墨白描伎乐飞天线描图最为传神。飞天手持琵琶、箜篌等乐器,身形线条流畅、比例协调、把飞天的轻盈、飘逸完全体现出来,同时也体现出画师绘画技艺的高超,这幅作品也是西千佛洞的代表作。北壁为鹘画涅槃图,画面中佛的形体较大,右胁而卧,着田相袈裟,周围有众多举哀弟子,脚部周围有几身世俗人的形象。画面以土红色为主色调,佛的面部五官间用石绿勾勒。此窟南壁东侧绘有初唐说法图,这幅画面内容简洁,但无论构图、设色、人物造型堪称佳作。神态端庄、目光慈祥的佛陀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身边二胁侍菩萨婀娜窈窕,着装华贵艳丽,从画工着色晕染手法,我们似可以看到菩萨着装的质感。说法图下方绘供养人像。在这幅作品右上角留有“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的朱墨题记,也为断代提供了参考。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3.0009 › 资源库 - 洞窟
门南侧画南方天王一铺,下男供养人、驼、马、供品一排;门北侧画北方天王一铺、下男供养人一排。毗沙门天王,宝冠,汉式铠甲,氈靴,游戏坐,蹙额立目,鹰鼻闭口,表现出了威严孔武的气概。描绘细致,着色严整,浓淡有序。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12 › 资源库 - 壁画
射猎图:在啖子本生故事画的国王游猎的画面里,人物、景物均着色,唯动物为赭线素描,别具特色。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6511 › 素材库 - 素材
文殊变:图中文殊安坐于狮子莲座之上,与扈从诸天菩萨乘云巡行于大海上。天际峰峦环抱,楼阁参差,寒汀远水,意趣深幽,是一幅十分成熟的以线描笔墨造型为主的宋式佛教画。宽松的袍袖,折角方直的衣纹,纯熟的线描与浅淡的着色,无处不标志着中国佛画的民族化已经进入一个更深刻的时期,大部分人物造型与当时道教壁画几乎相同。例如扈从诸天中掌管财富的“毗那夜迦”,在这幅壁画里是高冠峨峨捧持财宝的道教星官,“婆薮仙”酷似道教八仙中的“铁拐李”,这些佛道互通的形象,证实了内地佛道合流也引起边陲地区宗教画的融和与变化。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0725 › 素材库 - 素材
全部数据已加载完成,已经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