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波利二次见文殊:佛陀波利从印度带来佛经后,在山上再次遇上文殊化现的老人。与第一次遇化现老人相比,佛陀波利后面多了一个脚夫,肩负一担经书,可能是他带佛经第二次上五台山,再遇老人的情形。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0482 › 素材库 - 素材
弥勒经变:存有大量唐代弥勒图像,主要包括弥勒说法图、弥勒三会图、弥勒经变。弥勒说法图所描绘的为弥勒菩萨或弥勒佛说法场面,全图只有一佛。弥勒三会图的特点是有三身佛说法,代表弥勒在下生世界的三次说法。弥勒经变的特点是有许多情节,反映了弥勒经文的具体内容,如剃度、三会、一种七收等。与隋代相比,唐代弥勒图像的特点是出现了弥勒上生下生经变和独立的弥勒下生经变,而独立的上生经变不再出现。这是一股革新的浪潮,表明当时的民众已由对神之国的向往转向对未来人世间的向往。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539 › 素材库 - 素材
大目犍连及五百六牙白象:佛教故事中所称的六牙白象,在壁画中都没有画出六牙。在五百白象行列中,有一头反其道而行之的小象,它依偎母象裹行于象群之中,但又难耐严整行列的纪律。它将象鼻挽两个圈,鼻孔朝上,这种天真顽皮的孩提稚趣,给整个笨拙、严肃的大象方阵平添了几分情趣和灵气。与克孜尔石窟第224窟相比,莫高窟所画带有生气,克孜尔所画沉稳健壮。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9877 › 素材库 - 素材
供养菩萨头戴三珠宝冠,两鬓作燕尾状,长披巾兼作袿衣之饰,垂襳髾,衣裳下部缀髾饰。一菩萨宽袖,穿笏头履;一菩萨直袖,穿高墙履。其服饰色彩艳丽,应来源于当时北朝贵族妇女的装束,与南朝妇女的飞襳垂髾式华服相比,其风格显得更加简约明快。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9793 › 素材库 - 素材
全部数据已加载完成,已经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