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壁立:由并立的山峰造成一种雄浑的气势,是唐代山水画的特点之一。山峰的表现已经使用了皴法,山头上画出了附着的鱼鳞状绿线表示树木,这是唐前期山水画中流行的画法。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920 › 素材库 - 素材
具有男性特点的飞仙,这身飞天推掌回头,作侧身飞行状。肩披长巾柔和地向左后方飘去,展现舒缓的飞翔美姿。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9194 › 素材库 - 素材
莫高窟45窟盛唐壁画中的排箫.这支排箫属于大型的经变乐舞中,是一支排箫中典型的“底箫”.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此排箫的竹管似乎都是一样的长短,于“洞箫”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值得关注的是,画工为了让人们真正了解排箫的发声特点,有意将排箫的上吹口充分地外露出来,以展示此排箫的发音是从上端发出的,而不像“洞箫”是从下端的管口发出的.这支排箫充分展示了“洞箫”与“底箫”的不同之处.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0867 › 素材库 - 素材
法华经变中以羊车、鹿车、牛车喻佛法之三乘(谓引导教化众生达到解脱的三种途经)。这是其中的牛车,车篷似为两层,上层如盖,装饰帷幔,下层车篷伸出,与唐代牛车相似,其特点是车轮特别大,适宜于戈壁沙漠中运行。从华丽的装饰看来,应是古代上层社会使用的交通工具。这种大轱辘牛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的西北地区农村中还能还能见到,但已无车篷装饰。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581 › 素材库 - 素材
弥勒经变:存有大量唐代弥勒图像,主要包括弥勒说法图、弥勒三会图、弥勒经变。弥勒说法图所描绘的为弥勒菩萨或弥勒佛说法场面,全图只有一佛。弥勒三会图的特点是有三身佛说法,代表弥勒在下生世界的三次说法。弥勒经变的特点是有许多情节,反映了弥勒经文的具体内容,如剃度、三会、一种七收等。与隋代相比,唐代弥勒图像的特点是出现了弥勒上生下生经变和独立的弥勒下生经变,而独立的上生经变不再出现。这是一股革新的浪潮,表明当时的民众已由对神之国的向往转向对未来人世间的向往。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539 › 素材库 - 素材
此画孔雀鼓动双翅,立于莲池中的小岛上。头部及体形很像鸭子,然而尾部孔雀羽毛的特征却很明显,显然是画师有意将两种动物的特点融为一。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062 › 素材库 - 素材
魔王和魔将头戴兜鍪,身著横条型甲片缀成的筒袖铠,装束的主要特点是上衣与下裙相连,肩部有筒袖,应是模仿北朝的军服。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172 › 素材库 - 素材
五台山图局部3:在表现山岩时,轮廓线内用黑、黄、白、绿四色分层染出,勾勒皴擦的用笔都有转折强烈的特点,反映出此图注重近景岩石的表现,而山水画的整体性则相对不足。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0515 › 素材库 - 素材
天人:图中天人因见尸毗王割肉救鸽,或双手合十,或高举双手,或回首沉思。他们的表情虽异,但作为神,仍具类型化的特点。按原尸毗王本生故事,当尸毗王坐上秤盘时,“色界诸天”,“诸天世人”欢喜踊跃,所画应是天人。此图前三身穿西域女装,后有一身披帛着裙,为菩萨装,相信是画师所加。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125 › 素材库 - 素材
大殿斗栱:大殿斗栱与南壁相似,其補间铺作最上层的令栱中心不出耍头,令栱有替木是其特点。莫高窟现存的宋代窟簷中尚有这种斗栱实物。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327 › 素材库 -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