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武周时期。覆斗形殿堂式洞窟。主室窟顶藻井画团花井心,卷草与半团花垂幔铺于四披,四披画千佛(南披毁一部分)。西壁佛龛除佛像为初唐原作外,弟子、菩萨、力士均为清重修或重塑,龛穹窿顶画重层雕栏,一排菩萨,凭栏俯视人间,其后宇空广阔,有飞天、祥云、天花、梵宫、仙女。南壁为最初学者定为法华经,后来定为《十轮经变》,本叙述以十轮经为准,该经详细宣传了地藏菩萨信仰,可分为四部分:论述地藏、论述十轮、论述末法、论述六度。在布局上,十轮经变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1、画面正中为主体说法会及其周围画面;2、西侧中部,地藏救苦救难;3、西侧上方,地藏变化身(部分内容在东侧上部),地藏有四十四现身;4、东侧,刹利旃陀罗现智相品(其中象王本生在西侧)。北壁阿弥陀经变占了整面墙壁,中央主体部分佛陀说法,两旁众菩萨听法,经变中的建筑形象很特别,水池中建有平台和两侧楼阁,歇山顶的楼阁高二层,深阔都是三间,上下层之间不设腰檐,这种画法只在初唐壁画中才能见到,下层斗拱上挑出朱栏一周,上下层各柱子之间不设门窗墙壁,只在由额上悬挂帘幕,平台地面以花砖铺地,与唐代习俗相同。东壁门上画说法图一铺,两侧趺坐佛说法图各一铺;门南中画立佛一铺、菩萨二身,下五代画男供养人一排(模糊);门北中画十一面观音变一铺,下五代画男供养人一排(模糊)。主室北壁下部和东壁下部绘供养人像,大多漫漶模糊,可辨识着是男供养人像,从残存题记的数字看,五代时重修此窟的功德主要有阴氏,还有张氏、令狐氏、曹氏。甬道盝形顶中央存五代残画宝盖与供桌一部,南、北披五代画垂幔。前室西壁门南画地狱变(一九六五年剥出),门北五代残画下有初唐画;南壁五代画普贤变(残);北壁五代画文殊变(残)。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1 › 资源库 - 洞窟
建于盛唐。覆斗形殿堂式洞窟。主室窟顶画团花井心,周围圆形网幔,四角各一飞天,四披画千佛。西壁开一平顶敞口龛,龛内塑一善跏坐佛及二弟子四菩萨,均为清代重修。其中二菩萨为半跏趺坐,余为立像,背光两侧画六弟子,龛顶画菩提宝盖,龛外两侧塑二天王,龛外南、北侧龛沿处画二天女。南、北壁画巨型观无量寿经变各一铺,北壁画面人物、建筑之布局及空处理更为悦目。南北两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与初唐经变画比较,人物的组合,建筑的布局,以及透视关系的处理,都已有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透视的画法,中部大殿是建筑主体,画成仰视,显得高大;两侧配殿,画成俯视,利于表现其广阔;后部楼阁,则取平视,显得深远,从而使视点大致集中在中轴线偏上的部位,略有焦点透视的效果,使人感到真实亲切,遂使图中殿堂、楼阁、错落有致,形成一个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东壁门上画净土变一铺;门南上画地藏观音等四菩萨,中普贤变,下模糊;门北上画药师等四菩萨,中文殊变,下宋画女供养人一排(模糊),其中背景山水云霞缥缈,一气呵成波澜起伏之水纹,反映出此期线描、晕染相结合运用于山水画之成就。甬道盝形顶中央画团花图案,南、北披宋画垂幔,南壁宋画供养菩萨三身(模糊),中部为第173窟窟门;北壁宋画供养菩萨四身,存三身。前室顶残存宋画经变;西壁门上宋愿文题榜两侧画毗沙门天王赴那吒会,门南宋画维摩诘经变,门南文殊,门北维摩诘;南壁宋画千手眼观音一铺,中被凿成穿洞,画面残损严重;北壁宋画千手钵文殊一铺,中被凿成穿洞,穿洞上画趺坐五方佛一铺。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172 › 资源库 - 洞窟
第五七窟南壁中央画一铺说法图,四周画千佛,下部画供养人(大部分已残毁)。说法图为阿弥陀佛说法图,这铺说法图中佛、菩萨、弟子等形象达十五六身,除了主尊佛像和两身大菩萨以及身材较小的天王外,其余的人都仅露出半身或露出头部。中央的菩提宝盖下,阿弥陀佛结跏趺坐,手施无畏印说法,座前设熏炉,左右有双狮守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侍立两侧,弟子及圣众排列身后,金刚力士护卫于前,飞天翱翔于彩云中。两大菩萨均面向观众,左侧观音菩萨头戴化佛冠,项饰璎珞,两手上举,配合着微微低下的头,神态矜持。在观音菩萨后面的三身菩萨虽然只露出头部,但面容秀美,神情各异,特别是靠近佛像的一身菩萨,手托莲花,头微侧,目光向着观众,神态娇媚。说法图中金刚力士身材短小,上身半裸,赤足,手臂和腿肌肉突出,双眼圆瞪,张口欲吼,手持金刚,神态威武。说法图上方菩提树两侧各有一身飞天,他们体态轻盈,随着翻卷的彩云自由地飞下来。此图构图紧凑,人物众多,描绘精致,设色富丽。南壁下部的供养人大约为晚唐所绘,大部分已模糊不清,这两身供养人跪在方毯上,手持香炉,神情虔诚。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57 › 资源库 - 壁画
唐代壁画中的舞蹈形象,舞姿生动俊美,特别是手,臂等细部的刻画细腻逼真。这幅轻拈莲花的手姿特写,极富舞蹈的动感和美感,对于研究中国古典舞手姿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766 › 素材库 - 素材
奔跑的青牛:佛弟子化现出五百青牛,乘之赴会。此画在青牛的动态,特别是敷彩上作了夸张。青牛的后腿在奔跑中的尥天向空,带有汉代造像遗风。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9882 › 素材库 - 素材
守宝神龙:这是弥勒经变中翅头末城儴佉王向弥勒佛所供奉“七宝”中的库藏珍宝,由神龙护卫,人莫敢近。龙坐于彩云上,其造型体现出阳刚之美。一般画龙都取动势很强的腾飞之态,如此静态的坐龙特别罕见。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0829 › 素材库 - 素材
旅途中的驴:这是法华经变中“胡商遇盗”的局部,前面的驴惊恐的注视着遇险的主人,后面那头驴露出忧愁而紧张的神情。驴的结构刻画较准确,特别是线的变化运用恰当。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0914 › 素材库 - 素材
法华经变中以羊车、鹿车、牛车喻佛法之三乘(谓引导教化众生达到解脱的三种途经)。这是其中的牛车,车篷似为两层,上层如盖,装饰帷幔,下层车篷伸出,与唐代牛车相似,其特点是车轮特别大,适宜于戈壁沙漠中运行。从华丽的装饰看来,应是古代上层社会使用的交通工具。这种大轱辘牛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的西北地区农村中还能还能见到,但已无车篷装饰。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581 › 素材库 - 素材
春山:丘陵坡地层次分明,花树枝叶掩映其间,山间小溪奔涌,浪花飞溅。大树间又掺杂小树,显得层次丰富,特别是开着桃花的小树,使画面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571 › 素材库 - 素材
释迦佛结跏趺坐莲花座上,两个弟子面向菩萨正在交谈,使画面有了变化,突破了向心式构图。此图沿用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固有模式,人物造型准确,线描简练,色彩明快,特别是人物的肌肤,白色中略施淡赭晕染,显得洁白如玉。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646 › 素材库 -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