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于十世纪中期所建的功德窟,宋代重修部分壁画。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覆斗形殿堂窟,窟中央有二层台式中心方坛。在敦煌文献中,又被称为“文殊堂”。主室窟顶绘巨大的华盖式藻井,中心为五莲团龙鹦鹉。四披中心绘说法图,周围满绘千佛。窟顶四角各有一圆拱形凹壁,内分绘四大天王。即,顶东南角绘东方提头赖吒天王(大部毁),西南角绘南方毗琉璃天王,西北角绘西方毗楼博叉天王,东北角绘北方毗沙门天王。南壁、北壁和东壁上部总共绘有11铺大乘经变,下部绘佛传故事画和供养人形象。其中,西壁上部通壁绘长达13米、高3.6米的大幅《五台山图》,南壁和北壁上部各绘五铺经变画。在南、西、北三壁的下方又绘有三十三扇连屏式佛传故事画,共有128个画面,全画总长28、7米,幅画画并附文字榜题128则。在东壁、南壁、北壁还保存了数十个曹氏家族女供养人图像和题记。中心佛坛上塑像俱毁,仅背屏上留有四处狮子蹄痕,背屏上还遗留狮子尾巴的残迹。佛坛狮足两侧各有两圆形座痕,狮足迹两侧和前方各有二较小座痕,上层坛上两侧的前方,各有两像痕。东壁上部绘维摩诘经变一铺,下部绘供养人形象。盝形顶甬道,顶中央画六联环团花图案,南、北披画缨络垂幔。甬道南、北壁现存有元代所绘炽盛光佛、诸星图、十二天宫以及助缘僧、尼等形象,道并有西夏文和汉文对照的供养人题记。甬道东部顶南侧为63窟,东部顶北侧为62窟,此二窟为隋代修建,在凿建第61窟时受到破坏。现在甬道东端抬头可见此二窟。元代在此窟前室及窟前曾建皇庆寺,后西宁王速来蛮于1351年重修。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61 › 资源库 - 洞窟
该窟建于晚唐咸通十年(869)前,五代重修。覆斗顶殿堂式中型窟。主室东壁门上方有:“窟主沙州释门都法律和尚金光明寺僧索义<imgsrc="//cdn.e-dunhuang.com/images/bian.jpg"/>”墨书题记。主室绘经变十幅。西壁龛外南侧画普贤变,北侧是文殊变。南壁上半部自西向东分别绘法华经变、观无量寿佛经变、弥勒经变。北壁上半部自西向东分别为华严经变、药师经变、天请问经变。东壁门北绘维摩诘经变,门南是报恩经变。南、北、东三壁经变画下,各绘三或四幅条形屏风画,内容为其上部相应经变之各品故事画。甬道南北壁绘供养人,前室西壁门南、门北分别绘南方天王和北方天王,南北壁绘赴会菩萨。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12 › 资源库 - 洞窟
门上画男、女供养人各一身,侍从各二身,题名“窟主沙州释门都法律和尚金光明寺僧索义辩……”,最下面的字,壁残而失。门北画维摩诘经变一铺,下屏风三扇,画权方便品等,北起第一扇屏风绘一片陋舍小酒店内,维摩诘与食客同坐在矮凳上,手持麈尾说教。北侧画女供养人二身。门南画报恩经变一铺,下屏风三扇,画恶友品。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12 › 资源库 - 壁画
北壁绘弥勒经变一铺,以弥勒在龙华树下成道说法为主体,以弥勒三会形成三角形结构。主尊前首先表现儴佉王以镇国七宝和宝幢献给弥勒,弥勒又将宝幢转赐于婆罗门,而诸婆罗门立即拆毁宝幢各共分之,哲理性地表现人生无常,顷刻即逝,只有出家修行,摆脱现实苦难,便能进入净土世界,开宗明义地点出全画的主题思想。中部以小型画面大量描写了弥勒世界的美妙事物,如路不拾遗,一种七收,树上生衣,写经诵经,女人五百岁出嫁,老人自诣墓塋,以及上层的迦叶献袈裟,弥勒观父母,弥勒率弟子乞食翅头末城,以及兜率天宫等神秘场面。东端、西端画菩萨各一身,西端下宋画女供养人四身。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2.0025 › 资源库 - 壁画
尒時善□□歸义宮拜父□□舍訖......國王咨白父王言惡友今在何□□言在牢獄□放相見便開......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299 › 素材库 - 素材
此窟的《法华经·髻珠喻》是敦煌壁画中相同题材情节最丰富的一幅,只见在皇宫内,转轮圣王正在部署讨伐周边小国;宫城外两军隔河对垒,十分惨烈,受伤兵马挣扎于激流中;转轮圣王军押解战俘,凯旋而归;皇宫内正在论功行赏。整个场面令人联想到当年归义军征战场面之一二。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553 › 素材库 - 素材
华严经变:北壁西起华严经变,下画屏风一至四为华严诸品。《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名,或称《杂华经》。中国华严宗即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689 › 素材库 - 素材
华严经变: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名,或称《杂华经》。中国华严宗即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0180 › 素材库 - 素材
驼队西归:在“五台山图”所绘向西通往石岭镇的山路上,有一幅驼队西归图,画面上驼夫手牵三头骆驼,向西南行进于五台山至太原的道路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北方普遍使用骆驼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的情况。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0452 › 素材库 - 素材
时净饭王闻此相师占观妃梦云…相之后即…四门之外并衢道头有人行处安以无遮义会之所人来须者尽皆施与所谓饮食衣服香花炊饭舍宅车乘皆悉与之悉为资益于菩萨故设是供养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325 › 素材库 -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