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于十世纪中期所建的功德窟,宋代重修部分壁画。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覆斗形殿堂窟,窟中央有二层台式中心方坛。在敦煌文献中,又被称为“文殊堂”。主室窟顶绘巨大的华盖式藻井,中心为五莲团龙鹦鹉。四披中心绘说法图,周围满绘千佛。窟顶四角各有一圆拱形凹壁,内分绘四大天王。即,顶东南角绘东方提头赖吒天王(大部毁),西南角绘南方毗琉璃天王,西北角绘西方毗楼博叉天王,东北角绘北方毗沙门天王。南壁、北壁和东壁上部总共绘有11铺大乘经变,下部绘佛传故事画和供养人形象。其中,西壁上部通壁绘长达13米、高3.6米的大幅《五台山图》,南壁和北壁上部各绘五铺经变画。在南、西、北三壁的下方又绘有三十三扇连屏式佛传故事画,共有128个画面,全画总长28、7米,幅画画并附文字榜题128则。在东壁、南壁、北壁还保存了数十个曹氏家族女供养人图像和题记。中心佛坛上塑像俱毁,仅背屏上留有四处狮子蹄痕,背屏上还遗留狮子尾巴的残迹。佛坛狮足两侧各有两圆形座痕,狮足迹两侧和前方各有二较小座痕,上层坛上两侧的前方,各有两像痕。东壁上部绘维摩诘经变一铺,下部绘供养人形象。盝形顶甬道,顶中央画六联环团花图案,南、北披画缨络垂幔。甬道南、北壁现存有元代所绘炽盛光佛、诸星图、十二天宫以及助缘僧、尼等形象,道并有西夏文和汉文对照的供养人题记。甬道东部顶南侧为63窟,东部顶北侧为62窟,此二窟为隋代修建,在凿建第61窟时受到破坏。现在甬道东端抬头可见此二窟。元代在此窟前室及窟前曾建皇庆寺,后西宁王速来蛮于1351年重修。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61 › 资源库 - 洞窟
该窟建于北魏统一河西后。原为人字披中心塔柱窟,因东壁塌毁,仅存人字披少部及塔柱。整窟平面呈方形,窟顶前部为汉式人字披顶,西披画供养天人持莲花,脊枋存部分平棋图案;后部为平棋顶,仅东南角存斗四平棋图案两方,其中一方中央表现莲池中裸体童子游泳,外侧四角表现四身飞天,边沿以忍冬装饰。后部中央有中心塔柱连接窟顶与地面,塔柱四面开龛,东向面开圆券形主龛,龛内塑倚坐弥勒说法像(眼、鼻、手已损毁),着右袒式袈裟,衣褶采用贴泥条和刻阴刻线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自然流畅。龛内两侧分上下层各绘十身供养菩萨,龛顶画四身飞天及佛背光图案,龛楣装饰莲花化生图案,两端为双龙装饰。主龛外原塑天王二身,现北侧存一身天王像,是莫高窟现存北朝唯一的彩塑天王像。龛上部存浮塑供养菩萨,龛下部塔座座沿北魏画供养人(模糊),塔座最下部有宋朝绘供养人像(模糊)。塔柱其余三面均上下开龛,南北面上层均作阙形龛,内塑菩萨像,西壁与其他各龛均塑禅定像,各龛外两侧均塑菩萨像。此窟前半部南北壁东侧(人字披下)画大型说法图,现大部已毁;靠后各部中央画小型说法图一铺。后半部现存西、南、北三壁壁画,作三段式布局,上段画天宫伎乐通绕全窟,中段画千佛,最下层为药叉(金刚力士)。在千佛、力士之间,有一横长的故事画带通联三壁,南壁画沙弥守戒自杀因缘故事及弊狗因缘故事,西壁绘九色鹿王本生故事,西壁北段与北壁画须摩提女因缘故事。这些在赭红底壁上绘成的故事画,都以人物、动物为主,山水、房宇、车马、器物仅为衬景,这正是汉晋传统画风在佛教壁画上的延续。此窟的连环故事画,是莫高窟开窟以来的全新构图形式,是敦煌壁画故事中的经典之作,对此后莫高窟佛教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57 › 资源库 - 洞窟
该窟建于唐前期的景龙年间(707-710),也即敦煌历史上的初、盛唐之交。此窟为唐代敦煌望族阴氏家族所建的功德窟。晚唐、五代重修部分壁画,清重修塑像。主室为覆斗型顶,窟顶藻井绘团花井心,卷草、垂幔铺于四披,四披绘千佛(部分被毁);西壁开一平顶敞口龛,龛内现存唐塑清修趺坐佛一身、菩萨画像四身,弟子画像八身,龛外南侧北侧各绘菩萨一身。龛北土台南向面存唐代敦煌望族瓜州刺史阴嗣璋家族的嗣琼、嗣王供养画像及题名。南壁画面中央方框内绘佛说法图。说法图上部绘须弥山,山上有八座殿堂建筑,说法图的东西两侧及下方绘有30多幅以绿色山野为背景,含有人物和建筑的小画面。各画面都有一条或数条长条形榜题,文字不识。说法图下方中央有一方榜题,部分文字可判读。壁面下部剥落严重,壁面右下方绘胡貌形象人物一身。学术界对该壁画面内容的认识也存在争论,有“法华经变说”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说”。本解说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说”为准。北壁通壁绘观无量寿经变一铺,画面大体分为三部分,中部的阿弥陀净土、西侧和下部的未生怨、东侧的十六观。东壁通壁绘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东壁门上正中绘释迦在灵鹫山说法场面。南北两侧上部主要绘观音救诸难,下部绘观音三十三现身。门北沿有五代时期抹壁改绘一身比丘洪认供养像。甬道为盝形顶,南北披晚唐绘地藏与十王各五身。南北壁画供养人各二身。前室残,后代重绘。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17 › 资源库 - 洞窟
该窟建于唐代,甬道宋代重绘。洞窟窟形为覆斗型,西壁开龛。主室窟顶藻井画四云头团花井心,垂幔铺于四披。四披画千佛,中央趺坐佛各一身。西壁盝顶帐形龛内唐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马蹄形佛床,壸门六个,各画伎乐。龛顶中央画棋格团花,西披画九身坐佛、两侧各一菩萨,南、北披各画六身坐佛、两侧各画一菩萨,东披十二身坐佛、两侧各画一化生。龛内西壁上画垂幔,下屏风二扇,画剃度等故事;南壁上画垂幔,下屏风二扇,画九龙灌浴等故事;北壁上垂幔,下屏风二扇,画三会等故事。屏风画内容为弥勒经变。龛沿画海石榴卷草边饰。龛上画帐顶图案,两侧飞天各一身。龛外两侧存两座土台,台上原有塑像,已失,龛下画文殊、普贤、五台山等。龛外南侧画普贤变一铺。龛外北侧画文殊变一铺。南壁西起画金刚经变,观无量寿经变各一铺,下屏风画模糊。北壁西起画报恩经变(两上角论议品,西下角亲近品,东下角序品)、药师经变各一铺,下屏风画模糊。东壁门上画降魔变、门南弥勒经变、门北画观音经变各一铺(残)。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112 › 资源库 - 洞窟
建于北魏晚-西魏初。单室,平面方形。窟顶正中藻井绘垂莲、火焰、忍冬、莲花纹。四披“图画天地,品类群生”。上部为佛教与道教同处的神佛世界。西披中间为阿修罗王,赤身,四目四臂,头顶青天,足立大海,手擎日月,双龙卫护,身后为须弥山和“忉利天宫”。须弥山两侧画雷公、礔电、风神、雨师、朱雀、羽人、乌获及迦楼罗、飞天等,颇有雷电交作、风雨并至之势。东披上部中间画二力士承托摩尼宝珠,左右飞天护持,朱雀和孔雀相对飞翔。北披上部正中的东王公已残,还可见其乘坐的四龙车。南披的西王母头梳高髻,大袖长袍,乘坐三凤车,车上有华盖,车后旌旗飘动。西壁开一圆券形大龛,窟顶覆斗形,殿堂窟。彩塑现存一佛二菩萨,头均重修。主尊为善跏坐佛像,内着斜领僧祗支、交领大袖襦服,外罩对襟红色袈裟,胸前系小结,左手后代重修。两菩萨侍立南北两壁西端,颈饰项圈,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长裙,足踏莲花。四壁壁画分段布局,上段绕窟一周画天宫伎乐。西壁中段龛内外画飞天、供养菩萨、婆薮仙、鹿头梵志;两侧壁中央相对绘说法图和供养人行列,周围画千佛;下段绘金刚力士。此窟前壁全部坍塌,窟顶东披和北披局部残毁,其他基本完好。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49 › 资源库 - 洞窟
第254窟建于北魏。洞窟位于莫高窟崖面中层,是莫高窟最早的中心塔柱式洞窟。洞窟前部为人字披顶,人字披南北两端模仿汉式传统木构建筑形式,承托有木质斗拱。在东西两披上浮塑有数条凸起的椽子,椽间饰以手持莲花、忍冬的天人图案。洞窟后部为平顶,中央有方形中心塔柱,连接窟顶和地面。中心柱四面开龛。东向面开一大龛,内塑交脚弥勒佛像,佛两侧原各有胁侍菩萨二身,现南侧残存一身,北侧存二身。龛内火焰纹头光、身光两侧画供养菩萨,其下分别画婆薮仙和鹿头梵志。龛顶画飞天。龛楣饰莲花化生童子,龙形龛梁,两侧塑束帛柱承托。龛上和两侧影塑供养菩萨大多残损,仅存数身。中心塔柱南北西三面均开上下两龛;南北向面上层为阙形龛,内塑交脚弥勒菩萨像;下层为圆拱形龛,内塑禅定佛像。西向面上层为双树龛,下层为圆拱龛,塑像均为结跏趺坐的禅定佛。龛外还塑有胁侍菩萨。在上层龛两侧均有影塑菩萨,但都已被熏黑。中心柱下部即塔柱四面画有药叉像。南北两壁在前部人字披下各开一阙形龛,内塑交脚弥勒菩萨,洞窟后半部的南北两壁上端各开四个圆拱形龛,内塑佛说法像及禅定像各两身,其中南壁四龛中佛像头部均残,北壁尚有两身保存完好。洞窟四壁最上层绕窟一周画天宫伎乐,中段画大量千佛,千佛旁均以榜题标明佛的名号,共计有千佛一千二百三十五身。南北壁的西侧与中心柱相对的位置各画说法图一铺。西壁中央画白衣佛说法图一铺。洞窟前部南北壁中段绘有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南壁前部阙形龛下绘制了降魔变,紧邻降魔变的西侧,绘本生故事画萨埵舍身饲虎本生。北壁前部阙形龛下绘大幅因缘故事难陀出家因缘,西侧绘尸毗王本生故事。洞窟四壁所绘千佛、说法图和故事画的下方,是一条由方格纹、菱形纹等几何纹样与变形的莲花、缠枝忍冬纹等植物纹样相交而成的一条连续性装饰带,在四壁最下层,即装饰带下方,画有数身药叉像。洞窟东壁门上方,开有一方形明窗。门与窗的南北侧均画千佛。洞窟甬道北壁残存隋代画说法图一铺。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54 › 资源库 - 洞窟
莫高窟第302窟开凿于隋代,五代时期重修。整个洞窟由主室、甬道和前室三部分构成。主室为中心塔柱窟,窟顶前部人字披东披分上下两段绘制佛教本生故事画,后部平顶绘隋代画说法图、平棋图案等。中心塔柱顶部与窟顶相连,作须弥山状,上部为圆形七级倒塔,下部由方形两层台座组成,共承倒塔,台座上层四面各开一圆券形龛。中心柱东向面龛内塑一佛、二菩萨(北侧一身失),龛外两侧塑二菩萨(仅残存北侧一身),浮塑彩绘化生龛楣、龙首龛梁、莲花龛柱;南向面龛内残存彩塑佛一身,菩萨二身(清修),龛外两侧塑二菩萨(仅残存东侧一身);西向面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弟子像为清代重修;北向面龛内塑一佛二弟子,龛外两侧二身塑像已失,均为清代重修;中心柱底座北向面下层壁画隐约可见“开皇四年六月十一日”等字样,据此可知此窟开凿于开皇四年(584年)左右,故此窟又称“开皇四年窟”。这一确凿的纪年题记不仅是隋代洞窟时代判断和分期的可靠依据,也是此时期洞窟艺术风格研究的标尺。洞窟主室西壁中央开一内外层佛龛,内层塑一佛、二弟子,外层塑二菩萨(均无头)。内层龛壁画佛头光两侧画二身化生形象。龛外下层为宋代画比丘尼八身,底层露出隋代残画,龛顶从左到右画天宫伎乐十身;主室南壁上部自西向东依次画天宫伎乐十二身以及天宫栏墙和垂幔,中间绘千佛,前部千佛下方绘药师佛一铺,后部千佛东侧开内外层龛,内层塑一佛、二弟子(仅存西侧弟子),外层塑二菩萨(仅存东侧一身),忍冬龛楣,千佛西侧画说法图一铺。南壁下部与地面相接处为宋代绘供养比丘像、男供养人像共九身,底层露出隋代残画;北壁千部绘有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图一铺,后被穿洞所毁,下部与地面相接处表层壁画为宋画供养人一排,多处底层露出隋代绘画;东壁上部画天宫伎乐,栏墙和垂幔,东壁门上方画说法图一铺,两侧绘千佛,其余为比丘和供养人。甬道盝形顶中央为宋代绘千手千眼观音变一铺,甬道南北两壁各画宋代趺坐佛四身。前室顶大部分坍塌,西壁门两侧存宋代画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图各一铺;东壁门南上部为宋代画如意轮观音变一铺,中部为宋代画四龙王礼佛图;门北上画不空绢索观音变一铺,中画四龙王礼佛。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02 › 资源库 - 洞窟
该窟建于隋代初期,五代,清重修。洞窟由前室、甬道和主室三部分构成。主室为中心柱窟窟,平面呈方形,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顶。窟顶后部中央与中心柱须弥山倒塔连接。主室窟顶前部人字披东披以上下两横幅形式展现了法华经变普门品(救诸苦难);西披画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三十三现身)。每披均以上下两段“之”字形横幅长卷的形式表现。后部平顶中央作方井,方井内塔顶四周画圆形垂幔,四角画禅定佛各一身(东北角毁),周围画千佛。中心塔柱作须弥山状,上部为圆形七级倒塔,上六级原有影塑千佛,最下一层塑仰莲及莲茎四龙环绕,下部作方形两层台座,承接倒塔,台座上层四面各开一龛。东向面圆券形龛内清代塑一佛、二弟子形象,龛外两侧各塑一菩萨(清代重修),下部台座座身画供养比丘、比丘尼、男女供养人、狮子等图案;南向面圆券形龛内塑一佛、二弟子塑像,画二化生,龛外两侧各塑一身菩萨,均为清代重修,其中东侧一身菩萨像已毁;西向面圆券形龛内为清代彩塑一佛、残存一弟子,龛内绘画二身化生形象,龛外侧彩塑两身菩萨像,仅存南侧一身(清修),台座座身为隋代画男女供养人、药叉等;北向面圆券形龛内彩塑残存一佛一弟子,龛外两侧彩塑残存二菩萨,均为清代重修。本窟中心柱四面龛龛粱上的龙首造型,明显继承了北朝风格,其基本形式受汉代建筑中楼檐、屋脊龙饰的影响。主室西壁画天宫伎乐十身、栏墙、垂幔;中部画千佛,下部画男供养人,壁画最下部为山石林泉人物画;南壁上部画天宫伎乐十二身、栏墙、垂幔,中部画千佛,中央为经行佛一铺,下部画比丘、男供养人;北壁上部画天宫伎乐十四身、栏墙、垂幔,中部画千佛,千佛中央绘释迦、多宝佛说法图一铺,说法图下部为男供养人、侍从、比丘等;东壁上部画天宫伎乐十身、栏墙、垂幔,门上、门南、门北均画千佛,千佛下部画男女供养人、车马、车夫、马夫等。主室西、南、北、东四壁下部与地面那相接处均绘有山石林泉。洞窟甬道顶部为五代时期绘制的说法图一铺。甬道南壁为五代画如意轮观音经变一铺,下部画供养比丘,男供养人共六身。甬道北壁为五代画不空罥索观音变一铺,下部画比丘与供养人画像,都已模糊。前室顶部四披为五代画趺坐佛七身。前室西壁门上方有五代时期愿文榜题一方,两侧各有一身供养菩萨;门南画一菩萨一夜叉;门北画弥勒经变一铺,下部绘供养人一排(已模糊)。前室南北两壁各画五代天王一铺,北壁天王被清代穿凿洞窟毁去一部分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03 › 资源库 - 洞窟
北壁西起画报恩经变、药师经变各一铺,下屏风画模糊。报恩经变依据《大方便佛报恩经》绘制而成,中部为序品佛说法场面,释迦摩尼佛结跏趺坐在莲花宝座上,众菩萨、弟子及诸天圣众等围绕供养,静听佛法。佛案前为舞乐菩萨。舞乐场面以下画序品中阿南乞食路遇婆罗门子孝养父母故事。其东侧为孝养品须阇提太子本生,西侧是亲近品中的坚誓狮子本生和小比丘为护持正法,独自感化群贼的故事,经变上部宝盖后画山水,以示耆阇崛山,围绕着山水,画论议品中的鹿母夫人故事。画面两上角为论议品,西下角为亲近品,东下角为序品。 药师经变构图与阿弥陀经变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药师经变中绘有十二药叉大将。图中药师琉璃光佛居中,左右协侍为日光、月光二菩萨,其余的听法会众列置两旁,俱在中央平台上。前台设乐舞。平台均坐落在水池中,水池周围起殿堂楼阁。建筑宏伟,界画线描完整清晰。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112 › 资源库 - 壁画
西壁绘有西方净土变,画面正中阿弥陀佛端坐于佛座上,后有殿堂宝盖,前有阙楼对峙;两侧大树参天,树下各有四人跪坐于地,各持箫、笙、筝、腰鼓、铣、埙、阮等乐器鸣乐演奏,中间有两身伎乐天轻舒长袖,应弦起舞,再前有一面大型建鼓,两侧各有一人和乐击鼓,天空中还有数身凌空舞动的飞天。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4.0127 › 资源库 - 壁画
双阙殿堂
双阙殿堂:殿堂的厚墙外侧各有一座单阙,成为一座双阙殿堂。殿堂为悬山顶,簷下悬挂帐帷。两坡屋顶仅画出很小的侧面,不能看出殿堂的进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