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武周时期。覆斗形殿堂式洞窟。主室窟顶藻井画团花井心,卷草与半团花垂幔铺于四披,四披画千佛(南披毁一部分)。西壁佛龛除佛像为初唐原作外,弟子、菩萨、力士均为清重修或重塑,龛穹窿顶画重层雕栏,一排菩萨,凭栏俯视人间,其后宇空广阔,有飞天、祥云、天花、梵宫、仙女。南壁为最初学者定为法华经,后来定为《十轮经变》,本叙述以十轮经为准,该经详细宣传了地藏菩萨信仰,可分为四部分:论述地藏、论述十轮、论述末法、论述六度。在布局上,十轮经变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1、画面正中为主体说法会及其周围画面;2、西侧中部,地藏救苦救难;3、西侧上方,地藏变化身(部分内容在东侧上部),地藏有四十四现身;4、东侧,刹利旃陀罗现智相品(其中象王本生在西侧)。北壁阿弥陀经变占了整面墙壁,中央主体部分佛陀说法,两旁众菩萨听法,经变中的建筑形象很特别,水池中建有平台和两侧楼阁,歇山顶的楼阁高二层,深阔都是三间,上下层之间不设腰檐,这种画法只在初唐壁画中才能见到,下层斗拱上挑出朱栏一周,上下层各柱子之间不设门窗墙壁,只在由额上悬挂帘幕,平台地面以花砖铺地,与唐代习俗相同。东壁门上画说法图一铺,两侧趺坐佛说法图各一铺;门南中画立佛一铺、菩萨二身,下五代画男供养人一排(模糊);门北中画十一面观音变一铺,下五代画男供养人一排(模糊)。主室北壁下部和东壁下部绘供养人像,大多漫漶模糊,可辨识着是男供养人像,从残存题记的数字看,五代时重修此窟的功德主要有阴氏,还有张氏、令狐氏、曹氏。甬道盝形顶中央存五代残画宝盖与供桌一部,南、北披五代画垂幔。前室西壁门南画地狱变(一九六五年剥出),门北五代残画下有初唐画;南壁五代画普贤变(残);北壁五代画文殊变(残)。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1 › 资源库 - 洞窟
建于盛唐。覆斗形殿堂式洞窟。主室窟顶画团花井心,周围圆形网幔,四角各一飞天,四披画千佛。西壁开一平顶敞口龛,龛内塑一善跏坐佛及二弟子四菩萨,均为清代重修。其中二菩萨为半跏趺坐,余为立像,背光两侧画六弟子,龛顶画菩提宝盖,龛外两侧塑二天王,龛外南、北侧龛沿处画二天女。南、北壁画巨型观无量寿经变各一铺,北壁画面人物、建筑之布局及空处理更为悦目。南北两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与初唐经变画比较,人物的组合,建筑的布局,以及透视关系的处理,都已有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透视的画法,中部大殿是建筑主体,画成仰视,显得高大;两侧配殿,画成俯视,利于表现其广阔;后部楼阁,则取平视,显得深远,从而使视点大致集中在中轴线偏上的部位,略有焦点透视的效果,使人感到真实亲切,遂使图中殿堂、楼阁、错落有致,形成一个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东壁门上画净土变一铺;门南上画地藏观音等四菩萨,中普贤变,下模糊;门北上画药师等四菩萨,中文殊变,下宋画女供养人一排(模糊),其中背景山水云霞缥缈,一气呵成波澜起伏之水纹,反映出此期线描、晕染相结合运用于山水画之成就。甬道盝形顶中央画团花图案,南、北披宋画垂幔,南壁宋画供养菩萨三身(模糊),中部为第173窟窟门;北壁宋画供养菩萨四身,存三身。前室顶残存宋画经变;西壁门上宋愿文题榜两侧画毗沙门天王赴那吒会,门南宋画维摩诘经变,门南文殊,门北维摩诘;南壁宋画千手眼观音一铺,中被凿成穿洞,画面残损严重;北壁宋画千手钵文殊一铺,中被凿成穿洞,穿洞上画趺坐五方佛一铺。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172 › 资源库 - 洞窟
东披整披画面表现的是《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品的内容,部分画面甚至还延伸到了北披。画面表现内容可分为“救济诸难”和“三十三现身”两大部分。表现观世 音消除“八难”,解脱淫欲、嗔恚、愚痴“三毒”,满足求男得男,求女得女“二求”,以及应机化现佛身、壁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等“三十三现身”的场面。从构图上看,辟支佛幅画面大致分为上、中、下三层,故事情节也以横卷式形式从右向左展开,但在具体情节表现上,又打破了构图空间所限,又可分为三大块:上层横幅通幅表现“救七难”中的“救怨贼难”,中层和下层横幅右半部分密集表现“救七难”的其它几难,而左半大部,则表现观音菩萨的“三十三现身”说法场面。但画面并未将观音所有三十三化身全数绘出,而且由于变色等原因,许多画面已经模糊,人物特征和服装式样辨识困难。该品画面还延伸到北披东侧与东披交界处。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420 › 资源库 - 壁画
西披画面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层横幅,每层横幅都画有数幅佛说法图。总共达二十三幅之多。部分画面延伸至南披和北披。在各说法图之间,穿插绘以各种列队的人物形象、正在演奏的乐队、以及诸宝、塔庙、车辇、象队、珠宝和塔庙等。表现了《法华经·序品》中“菩萨布施象辇”、“菩萨布施驷马宝车”和“菩萨布施肉身手足”的情景。同时,西披中、下层与北披交界处的部分则是借用《大般涅槃经》卷一《寿命品》中讲的“天上众神与人间众生请佛接受最后供养”的内容来表现《法华经——方便品》的思想的。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420 › 资源库 - 壁画
南壁为《十轮经变》,是敦煌壁画中不多见的一幅,该经详细宣传了地藏菩萨信仰。 在布局上,十轮经变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 一、画面正中主体说法会及其周围画面,中央怯罗堤耶山说法会、佛陀上部雨宝供养、中上层云层中象征地藏菩萨的双手托如意珠、上层十方诸佛赴会、佛陀正下方渴仰菩萨请问、净有天神请问、佛陀左下方绘三弟子代表地藏赴会、佛陀左下角三天女请问; 二、画面西侧中部,绘地藏救苦救难:称地藏名,可以饮食充足、所欲充足、具喜乐心、众病悉除、除众生恶心、解脱牢狱之难、断除癫狂、解除溺水、火焚、坠崖诸难、解脱蛇兽诸害、心境安稳、解脱罗刹之难、满足诸愿、获微妙胜果等画面; 三、画面西侧上方,地藏变化身(部分内容在东侧上部):地藏有四十四现身,可以化身为三头六臂神坐于须弥座、四臂神坐于须弥座、一倚坐菩萨、一神禅定、一神说话状、一神合十、二神合十面向六臂神、四天王立像;也可以化身为一菩萨说法,一神禅定,一比丘禅定形象;还可以化身为转轮圣王、朴素的站立刹利、裸体步行首陀或毗舍形象;另外还能化身为男、女、神、龙、六臂神(手托日月)、狂奔裸人、狮子、大象、马、牛、鸟、阎罗王、地狱吏、牛头鬼卒、俗人、恶狗、狱卒形象; 四、画面东侧,刹利旃陀罗现智相品(其中象王本生在西侧):1、末法景象:荒野中,三人打猎;大杂院内,一人肩荷动物尸体,二男人打架、一男子向一女子作揖、屋内一比丘向一女子伸手;一屋内一老人坐于床,前有一人拄杖,后有二侍女,似医治场面,屋顶一比丘乘彩云而来,俯视下方;2、军队出行:军队乘马出征,一骑者在前,一俗人做向导,三裸体人迎接;3、象王施牙本生:二头大象在山的一侧,五比丘在山的另一侧,最前面的比丘引弓待发,大象与比丘之间是一方大榜题(漫漶);4、国王与罪犯的故事:位于左下角,城墙高耸,城内殿宇中有许多人在活动(画面有三十多人),城门外一人骑马,有华盖;5、旃陀罗恼乱说法师:位于主体说法会下方,一法师坐高座,二比丘二居士为一组,坐于两侧,前方站立一人,袒露半胸,面向法师说话状;6、榨油之罪:二女似在制作某物;7、解脱菩萨、声闻之系缚的功德,斋僧、燃灯、造房、医治病人、诵经、建塔(二处)。 最底下漫漶不清,有部分地仗层已经脱落。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1 › 资源库 - 壁画
连鼓:此图雷公击鼓椭圆大致相同,也击十二面鼓,鼓身竖立,各鼓有圆圈串联,因而也被称为连鼓。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113 › 素材库 - 素材
鸱吻:画在酒肆上的脊饰,正脊的两端有兽头相对,张嘴含脊,尾部上翘,有双鳍,谓之鸱吻。这种大型瓦件,起源很早,壁画中在初盛唐之前没有兽头,仅有用连珠纹装饰的双鳍,称鸱尾。大致在晚唐时期,逐渐变为鸱吻。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9986 › 素材库 - 素材
全部数据已加载完成,已经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