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武周时期。覆斗形殿堂式洞窟。主室窟顶藻井画团花井心,卷草与半团花垂幔铺于四披,四披画千佛(南披毁一部分)。西壁佛龛除佛像为初唐原作外,弟子、菩萨、力士均为清重修或重塑,龛穹窿顶画重层雕栏,一排菩萨,凭栏俯视人间,其后宇空广阔,有飞天、祥云、天花、梵宫、仙女。南壁为最初学者定为法华经,后来定为《十轮经变》,本叙述以十轮经为准,该经详细宣传了地藏菩萨信仰,可分为四部分:论述地藏、论述十轮、论述末法、论述六度。在布局上,十轮经变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1、画面正中为主体说法会及其周围画面;2、西侧中部,地藏救苦救难;3、西侧上方,地藏变化身(部分内容在东侧上部),地藏有四十四现身;4、东侧,刹利旃陀罗现智相品(其中象王本生在西侧)。北壁阿弥陀经变占了整面墙壁,中央主体部分佛陀说法,两旁众菩萨听法,经变中的建筑形象很特别,水池中建有平台和两侧楼阁,歇山顶的楼阁高二层,深阔都是三间,上下层之间不设腰檐,这种画法只在初唐壁画中才能见到,下层斗拱上挑出朱栏一周,上下层各柱子之间不设门窗墙壁,只在由额上悬挂帘幕,平台地面以花砖铺地,与唐代习俗相同。东壁门上画说法图一铺,两侧趺坐佛说法图各一铺;门南中画立佛一铺、菩萨二身,下五代画男供养人一排(模糊);门北中画十一面观音变一铺,下五代画男供养人一排(模糊)。主室北壁下部和东壁下部绘供养人像,大多漫漶模糊,可辨识着是男供养人像,从残存题记的数字看,五代时重修此窟的功德主要有阴氏,还有张氏、令狐氏、曹氏。甬道盝形顶中央存五代残画宝盖与供桌一部,南、北披五代画垂幔。前室西壁门南画地狱变(一九六五年剥出),门北五代残画下有初唐画;南壁五代画普贤变(残);北壁五代画文殊变(残)。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1 › 资源库 - 洞窟
此窟始建于西魏,后经北周、隋、初唐、回鹘、清代时期重修。洞窟的平面呈方形,有中心塔柱,前部为人字坡顶(已塌毁),后部为平棋顶。窟室中央为方形中心柱,龛内外的塑像多为清代重修,龛内北壁残存化佛菩萨火焰纹背光,两侧各画弟子一身。龛外两侧分别为唐代画的日月及云中坐佛,下底层存西魏残画。龛楣图案尤其有特色,它不同于北魏常见的火焰纹图案,而是保存完整的弥勒上生经变,是西魏时期的原作,与莫高窟西魏时期的第288窟龛楣莲花供养化生图案风格相近。弥勒上生经变这一题材在敦煌石窟龛楣画中并不多见。画面中,弥勒着菩萨装,交脚而坐,身旁站立二听法菩萨,周围还有十身飞天环绕飞舞,散花奏乐,一派恬静的佛国仙境。在画面左侧,还有一身人物做手足倒立的动作,画工大胆用色,把人物形体涂染出来,整个画面看上去十分夸张诙谐。敦煌石窟中同一时期的作品大多以土红色为底色,而这一幅则是在大面积深绿色的底子上作画,亦为少见。在西侧墙壁留下来的一组朱墨白描伎乐飞天线描图最为传神。飞天手持琵琶、箜篌等乐器,身形线条流畅、比例协调、把飞天的轻盈、飘逸完全体现出来,同时也体现出画师绘画技艺的高超,这幅作品也是西千佛洞的代表作。北壁为鹘画涅槃图,画面中佛的形体较大,右胁而卧,着田相袈裟,周围有众多举哀弟子,脚部周围有几身世俗人的形象。画面以土红色为主色调,佛的面部五官间用石绿勾勒。此窟南壁东侧绘有初唐说法图,这幅画面内容简洁,但无论构图、设色、人物造型堪称佳作。神态端庄、目光慈祥的佛陀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身边二胁侍菩萨婀娜窈窕,着装华贵艳丽,从画工着色晕染手法,我们似可以看到菩萨着装的质感。说法图下方绘供养人像。在这幅作品右上角留有“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的朱墨题记,也为断代提供了参考。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3.0009 › 资源库 - 洞窟
北壁阿弥陀经变占了整面墙壁,阿弥陀经又名小无量寿经,主要描述了西方净土无比庄严、清静、美妙和安乐、祥和的景象。
上部碧波蓝空,天水相接,十身飞天千姿百态;乘云驾雾的赴会佛和菩萨表示的是十方诸佛和菩萨赴无量寿佛说法会场面,呈对称结构分布在天空层,有五座楼宇殿阁,四组一佛二菩萨组合;在阿弥陀正上方,整个画面上层天空的中间描绘的是净居天,此处绘朵云及其上二层楼殿,殿内有倚坐和趺坐佛,下殿还站立二胁侍菩萨,殿前有七宝道场树,两侧各有一组赴会的一佛二菩萨,具有对称平衡美。
中央主体部分描绘的是西方三圣:无量寿佛居中趺坐,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胁侍两侧游戏座,还有众菩萨分列两侧;水池中建有平台和两侧楼阁,水池中绘有迦陵频伽、鸭子,化身童子、鸳鸯、荷花等生动形象,栏杆上立着孔雀;歇山顶的楼阁高二层,深阔都是三间,上下层之间不设腰檐,这种画法只在初唐壁画中才能见到,下层斗拱上挑出朱栏一周,上下层各柱子之间不设门窗墙壁,只在由额上悬挂帘幕,平台地面以花砖铺地,与唐代习俗相同;
在中间层,两侧楼阁的上方,绘的是赴会佛众,可谓佛尊率众菩萨的出行图。
位于阿弥陀下方,整个画面中下方的两身伎乐菩萨,脚踩圆毯,两旁是一些伎乐菩萨和供养菩萨。
下层五代画一层男供养人,已经漫漶不清。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1 › 资源库 - 壁画
药叉像:墙壁下部画药叉像共25身。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158 › 素材库 - 素材
这座酒肆为歇山顶式屋顶,正面无墙壁,侧面有窗,从屋柱间可见室内的人物活动,六人相对傍案而坐,案上设酒壶餐具。有的端碗欲饮,一人吹横笛,一人击拍板,一人双手轻轻打着拍子,与室外的舞者相呼应。舞者长衫衣襟扎入腰带内,吸提一腿甩袖起舞。维摩诘戴纱帽,手持羽扇立于案前举手向众人作宜讲之势,室内气氛活跃,表现了维摩诘“入诸酒肆,以立其志”之题旨。人物造型真实生动,运笔磊落流畅,是一幅千年前的民间风俗画。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9997 › 素材库 - 素材
重檐楼阁:净土寺院中的楼阁建于宝池中的平坐上,通体不设墙壁门窗,重檐腰檐之上起平坐,建二层楼。楼内有梯上下。重檐歇山顶,所有的屋脊都画作黑色,强调了屋顶的轮廓。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0645 › 素材库 - 素材
回廊与钟楼:寺院中用回廊把院落分隔成不同用途的空间,又将寺院的各个单体建築连成整体。回廊的墙壁上可绘制壁画,供瞻仰礼拜,是寺院中重要的活动场所。图中回廊上再建钟楼、亭台,极大地丰富了寺院的空间构图。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544 › 素材库 -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