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窟建于北魏统一河西后。原为人字披中心塔柱窟,因东壁塌毁,仅存人字披少部及塔柱。整窟平面呈方形,窟顶前部为汉式人字披顶,西披画供养天人持莲花,脊枋存部分平棋图案;后部为平棋顶,仅东南角存斗四平棋图案两方,其中一方中央表现莲池中裸体童子游泳,外侧四角表现四身飞天,边沿以忍冬装饰。后部中央有中心塔柱连接窟顶与地面,塔柱四面开龛,东向面开圆券形主龛,龛内塑倚坐弥勒说法像(眼、鼻、手已损毁),着右袒式袈裟,衣褶采用贴泥条和刻阴刻线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自然流畅。龛内两侧分上下层各绘十身供养菩萨,龛顶画四身飞天及佛背光图案,龛楣装饰莲花化生图案,两端为双龙装饰。主龛外原塑天王二身,现北侧存一身天王像,是莫高窟现存北朝唯一的彩塑天王像。龛上部存浮塑供养菩萨,龛下部塔座座沿北魏画供养人(模糊),塔座最下部有宋朝绘供养人像(模糊)。塔柱其余三面均上下开龛,南北面上层均作阙形龛,内塑菩萨像,西壁与其他各龛均塑禅定像,各龛外两侧均塑菩萨像。此窟前半部南北壁东侧(人字披下)画大型说法图,现大部已毁;靠后各部中央画小型说法图一铺。后半部现存西、南、北三壁壁画,作三段式布局,上段画天宫伎乐通绕全窟,中段画千佛,最下层为药叉(金刚力士)。在千佛、力士之间,有一横长的故事画带通联三壁,南壁画沙弥守戒自杀因缘故事及弊狗因缘故事,西壁绘九色鹿王本生故事,西壁北段与北壁画须摩提女因缘故事。这些在赭红底壁上绘成的故事画,都以人物、动物为主,山水、房宇、车马、器物仅为衬景,这正是汉晋传统画风在佛教壁画上的延续。此窟的连环故事画,是莫高窟开窟以来的全新构图形式,是敦煌壁画故事中的经典之作,对此后莫高窟佛教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57 › 资源库 - 洞窟
该窟没有具体的建窟年代,学者推论建于初唐。分前后两室,前室残,人字披顶;主室(后室)平面呈方形,覆斗形顶。此窟以佛教史迹画为主要题材,塑像经五代、西夏、清重修。窟顶藻井画团花井心,垂幔铺于四披,四披各画千佛。西壁开一平顶敞口方形龛,龛中塑像为清代重塑,共五身,正中为一倚坐像,南北两侧塑弟子和菩萨像各一身,皆立于莲花座上。龛顶画菩提宝盖、二飞天。龛壁浮塑山峦影壁(清修)与龛外南北壁画中山水相连。壁画以青绿山水为景,合理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为盛唐山水画家李思训一派之风格(已变色)。龛上画化佛、云气。龛下西夏画趺坐佛,底层有五代、初唐残画。龛外南北两侧画圭纹边饰。南壁上部画千佛,中部画佛教史迹画,自西向东依次为:1.西晋吴淞江石佛浮江;2.东晋扬都金像出渚;3.隋文帝迎昙延法师入朝,下部画菩萨七身。北壁上部画千佛,中部画佛教史迹画,自西向东依次为:1.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与张骞出使西域;2.释迦浣衣池与晒衣石;3.佛图澄之神异事迹;4.阿育王拜外道尼乾子塔;5.康僧会感应故事,下部画菩萨七身。东壁门上画千佛,门下五代画不动佛、弥勒菩萨等十一身;门南画佛教戒律画,下西夏画趺坐佛四身;门北画佛教戒律画,下西夏画趺坐佛三身,画面以组图形式表现僧人守戒所发种种誓愿,系依据北凉昙无谶译《大盘涅槃经》、南宋宋慧观等译《大盘涅槃经》绘制,部分被美国华尔纳于1924年盗走。甬道顶西夏绘团花图案,南北壁绘供养菩萨各三身。前室西披西夏画团花图案三幅(已毁)。西壁门南西夏画普贤变;门北西夏画文殊变(模糊)。底层有五代画千佛、初唐残画。南北壁上各凿一盝形顶的小窟,南侧为324窟,存西夏残画。北侧为325窟,存西夏画说法图部分。此窟南北壁画佛陀胜迹和佛教史迹画,与东壁两侧的戒律画都占据了本窟最显著的位置,毫无疑问是本窟壁画中的主要题材。这些壁画题材在国内诸石窟的雕刻和壁画中均不多见,莫高窟壁画中所绘也极为罕见。佛教史迹画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3 › 资源库 - 洞窟
难陀出家缘全图:此画与同窟的“萨埵太子本生”和“尸毗王本生”两画的风格一致,构图形式亦同,似应为同一画师或流派相同的画家所绘。图中以释迦像为中心,左右下端绘难陀与孙陀利难于割舍的款款深情,与画面两侧的深山苦修的禅僧恰成对比,又与释迦两旁的戒师、金刚的苦苦威逼形成难解的矛盾。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598 › 素材库 - 素材
在反映古天文学的黄道十二宫画面中,绘有天平宫的图形。天平横杆两头下垂秤盘,三足座架上的竖杆固定在横杆中央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286 › 素材库 - 素材
普贤变:莫高窟《文殊·普贤变》始于初唐,盛唐进入成熟时期,中唐、晚唐承袭盛唐风格,但已无盛唐时富丽堂皇之风,五代、宋代、西夏时《文殊·普贤变》沿袭模仿唐代的构图形式。莫高窟有代表性的《文殊·普贤变》是中唐第159窟中的部众式,其形象塑造、色线布局也是我国戏剧类型脸谱的发源处。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8834 › 素材库 - 素材
文殊普贤变:莫高窟《文殊·普贤变》始于初唐,盛唐进入成熟时期,中唐、晚唐承袭盛唐风格,但已无盛唐时富丽堂皇之风,五代、宋代、西夏时《文殊·普贤变》沿袭模仿唐代的构图形式莫高窟有代表性的《文殊·普贤变》是中唐第159窟中的部众式,其形象塑造、色线布局也是我国戏剧类型脸谱的发源处。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588 › 素材库 - 素材
单叶忍冬波状连续纹:忍冬叶纹满地铺饰,叶片首尾相聯呈反转图形,重叠套联,如同翻腾浪花,不留空处。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157 › 素材库 - 素材
黑绿色方格网状连续纹:以黑、绿色两色在方格内从左向右斜向相间填色,图形出现变化。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9263 › 素材库 -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