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窟开凿于西魏大统年间(主室北壁发愿文中存有西魏大统四年(538年)、五年(539年记年),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的洞窟。主室为覆斗顶形窟,平面为方形。窟室中央现存一元代所建的方形坛台,南壁和北壁对称地各开凿4个小禅室。部分禅室内或门口还残留有元代所修小塔的部分塔身。窟顶中心方井画华盖式藻井。四披绘中国传统神话诸神与佛教护法神形象,有摩尼宝珠、力士、飞天、雷公、乌获畏兽、伏羲、女娲等。四披下部一周绘有36身禅僧于山间、草庐中坐禅。山林间绘有各种野兽及捕猎场景。西壁中央凿一圆券形大龛,两侧各有一小龛。主龛内为倚坐说法佛,小龛内各一身戴风帽禅僧塑像。龛外壁面上部画诸天外道形象,有日天、月天、诸星辰、摩醯首罗天、毗瑟纽天、鸠摩罗天、毗那夜迦天及供养菩萨等,下部画四天王、婆薮仙等,最下部龛沿画忍冬纹边饰南壁分上、中、下三段。上段通壁绘11身持乐器的伎乐飞天;中段通壁绘《五百强盗因缘》故事画,末尾处绘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下段开四个小禅室,禅室间壁面自东向西绘有《化跋提长者姊缘》、《度恶牛缘》、《沙弥守戒自杀缘》和《婆罗门施身闻偈》故事画。其表现形式,或长卷连环画,或单幅画。故事画下方绘金刚力士。北壁分上、下二段。上段通壁绘有七铺说法图,每铺下方均有发愿文和男、女供养人。其中西起第二铺和第七铺说法图发愿文题留纪年还可读识。下段亦开有4个小禅室,与南壁小禅室相对应。东壁门上方绘有三身坐佛,门南、北侧各绘大型佛说法图一铺。甬道顶层残存中唐所绘趺坐菩萨一铺,南壁中唐画不空绢索观音经变一铺,北壁中唐画如意轮观音经变一铺。前室平面横长方形,窟顶为一面斜坡形,存宋画残痕。前室西壁门上开一小窟(敦编第286窟),门南残存宋代供养人像,底层可见中唐画,最底层为西魏壁画。门北为第287窟,存宋画男供养人像。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85 › 资源库 - 洞窟
该窟建于晚唐咸通十年(869)前,五代重修。覆斗顶殿堂式中型窟。主室东壁门上方有:“窟主沙州释门都法律和尚金光明寺僧索义<imgsrc="//cdn.e-dunhuang.com/images/bian.jpg"/>”墨书题记。主室绘经变十幅。西壁龛外南侧画普贤变,北侧是文殊变。南壁上半部自西向东分别绘法华经变、观无量寿佛经变、弥勒经变。北壁上半部自西向东分别为华严经变、药师经变、天请问经变。东壁门北绘维摩诘经变,门南是报恩经变。南、北、东三壁经变画下,各绘三或四幅条形屏风画,内容为其上部相应经变之各品故事画。甬道南北壁绘供养人,前室西壁门南、门北分别绘南方天王和北方天王,南北壁绘赴会菩萨。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12 › 资源库 - 洞窟
建于盛唐。覆斗形殿堂式洞窟。主室窟顶画团花井心,周围圆形网幔,四角各一飞天,四披画千佛。西壁开一平顶敞口龛,龛内塑一善跏坐佛及二弟子四菩萨,均为清代重修。其中二菩萨为半跏趺坐,余为立像,背光两侧画六弟子,龛顶画菩提宝盖,龛外两侧塑二天王,龛外南、北侧龛沿处画二天女。南、北壁画巨型观无量寿经变各一铺,北壁画面人物、建筑之布局及空处理更为悦目。南北两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与初唐经变画比较,人物的组合,建筑的布局,以及透视关系的处理,都已有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透视的画法,中部大殿是建筑主体,画成仰视,显得高大;两侧配殿,画成俯视,利于表现其广阔;后部楼阁,则取平视,显得深远,从而使视点大致集中在中轴线偏上的部位,略有焦点透视的效果,使人感到真实亲切,遂使图中殿堂、楼阁、错落有致,形成一个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东壁门上画净土变一铺;门南上画地藏观音等四菩萨,中普贤变,下模糊;门北上画药师等四菩萨,中文殊变,下宋画女供养人一排(模糊),其中背景山水云霞缥缈,一气呵成波澜起伏之水纹,反映出此期线描、晕染相结合运用于山水画之成就。甬道盝形顶中央画团花图案,南、北披宋画垂幔,南壁宋画供养菩萨三身(模糊),中部为第173窟窟门;北壁宋画供养菩萨四身,存三身。前室顶残存宋画经变;西壁门上宋愿文题榜两侧画毗沙门天王赴那吒会,门南宋画维摩诘经变,门南文殊,门北维摩诘;南壁宋画千手眼观音一铺,中被凿成穿洞,画面残损严重;北壁宋画千手钵文殊一铺,中被凿成穿洞,穿洞上画趺坐五方佛一铺。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172 › 资源库 - 洞窟
建于北魏晚-西魏初。单室,平面方形。窟顶正中藻井绘垂莲、火焰、忍冬、莲花纹。四披“图画天地,品类群生”。上部为佛教与道教同处的神佛世界。西披中间为阿修罗王,赤身,四目四臂,头顶青天,足立大海,手擎日月,双龙卫护,身后为须弥山和“忉利天宫”。须弥山两侧画雷公、礔电、风神、雨师、朱雀、羽人、乌获及迦楼罗、飞天等,颇有雷电交作、风雨并至之势。东披上部中间画二力士承托摩尼宝珠,左右飞天护持,朱雀和孔雀相对飞翔。北披上部正中的东王公已残,还可见其乘坐的四龙车。南披的西王母头梳高髻,大袖长袍,乘坐三凤车,车上有华盖,车后旌旗飘动。西壁开一圆券形大龛,窟顶覆斗形,殿堂窟。彩塑现存一佛二菩萨,头均重修。主尊为善跏坐佛像,内着斜领僧祗支、交领大袖襦服,外罩对襟红色袈裟,胸前系小结,左手后代重修。两菩萨侍立南北两壁西端,颈饰项圈,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长裙,足踏莲花。四壁壁画分段布局,上段绕窟一周画天宫伎乐。西壁中段龛内外画飞天、供养菩萨、婆薮仙、鹿头梵志;两侧壁中央相对绘说法图和供养人行列,周围画千佛;下段绘金刚力士。此窟前壁全部坍塌,窟顶东披和北披局部残毁,其他基本完好。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49 › 资源库 - 洞窟
该窟建于隋代初期,五代,清重修。洞窟由前室、甬道和主室三部分构成。主室为中心柱窟窟,平面呈方形,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顶。窟顶后部中央与中心柱须弥山倒塔连接。主室窟顶前部人字披东披以上下两横幅形式展现了法华经变普门品(救诸苦难);西披画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三十三现身)。每披均以上下两段“之”字形横幅长卷的形式表现。后部平顶中央作方井,方井内塔顶四周画圆形垂幔,四角画禅定佛各一身(东北角毁),周围画千佛。中心塔柱作须弥山状,上部为圆形七级倒塔,上六级原有影塑千佛,最下一层塑仰莲及莲茎四龙环绕,下部作方形两层台座,承接倒塔,台座上层四面各开一龛。东向面圆券形龛内清代塑一佛、二弟子形象,龛外两侧各塑一菩萨(清代重修),下部台座座身画供养比丘、比丘尼、男女供养人、狮子等图案;南向面圆券形龛内塑一佛、二弟子塑像,画二化生,龛外两侧各塑一身菩萨,均为清代重修,其中东侧一身菩萨像已毁;西向面圆券形龛内为清代彩塑一佛、残存一弟子,龛内绘画二身化生形象,龛外侧彩塑两身菩萨像,仅存南侧一身(清修),台座座身为隋代画男女供养人、药叉等;北向面圆券形龛内彩塑残存一佛一弟子,龛外两侧彩塑残存二菩萨,均为清代重修。本窟中心柱四面龛龛粱上的龙首造型,明显继承了北朝风格,其基本形式受汉代建筑中楼檐、屋脊龙饰的影响。主室西壁画天宫伎乐十身、栏墙、垂幔;中部画千佛,下部画男供养人,壁画最下部为山石林泉人物画;南壁上部画天宫伎乐十二身、栏墙、垂幔,中部画千佛,中央为经行佛一铺,下部画比丘、男供养人;北壁上部画天宫伎乐十四身、栏墙、垂幔,中部画千佛,千佛中央绘释迦、多宝佛说法图一铺,说法图下部为男供养人、侍从、比丘等;东壁上部画天宫伎乐十身、栏墙、垂幔,门上、门南、门北均画千佛,千佛下部画男女供养人、车马、车夫、马夫等。主室西、南、北、东四壁下部与地面那相接处均绘有山石林泉。洞窟甬道顶部为五代时期绘制的说法图一铺。甬道南壁为五代画如意轮观音经变一铺,下部画供养比丘,男供养人共六身。甬道北壁为五代画不空罥索观音变一铺,下部画比丘与供养人画像,都已模糊。前室顶部四披为五代画趺坐佛七身。前室西壁门上方有五代时期愿文榜题一方,两侧各有一身供养菩萨;门南画一菩萨一夜叉;门北画弥勒经变一铺,下部绘供养人一排(已模糊)。前室南北两壁各画五代天王一铺,北壁天王被清代穿凿洞窟毁去一部分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03 › 资源库 - 洞窟
甬道南壁上部浮塑出一排方格,每一格内绘有佛像一身。下绘炽盛光佛图一铺,画面东部和下部残毁。炽盛光佛图画面中央绘炽盛光佛一身,佛结跏趺坐,乘双轮车前行,右手食指顶一金轮,左手作禅定印。车前部残,车后插龙纹旌旗,九曜星神三面簇拥。九曜星神从东到西,第一身仅存上半身,形象模糊身份不明;第二身是妇女形象,着绿衣,手抱一物,状如套在袋里的琵琶,是金星;第三身在第二身左下侧,大部已毁,仅存部分头光与一只持圆形物的手,身份不明;第四身状如天王,头戴驴形冠,四臂,下面两手共执一戟,上面两手,一手执弓,一手执索,是火星;第五身在佛的车前,头戴不明兽形冠,手举一杖,疑是土星;第六身在车轮后侧,着绿袍,一手推车,下部残毁,仅存上半身,身份不明;第七身在车后右侧,状若妇女,头戴鸟形冠,双手托一圆形物,是月宿;第八身在车后左侧,着世俗人物服装,双手托一圆物,是太阳;第九身身体为绿色,半裸,四臂,分别执矛、绳索、剑和人头。是罗睺。佛与九曜星神上方绘有二十八宿,其形象基本一致,均作文官打扮,双手持笏,四身一组侍立于彩云之中,现存五组。九曜星神和二十八宿中间穿插绘黄道十二宫,每一宫作一圆圈,在圆内画出代表此宫的形象,现存九座,从东至西为金牛宫、室女宫、白羊宫、摩羯宫、天秤宫、双子宫、巨蟹宫、天蝎宫,双鱼宫。壁面西侧中下部,存一身女供养人像,其右侧有一方榜题,榜题用西夏文和汉文并列书写,汉文为:“扫洒尼姑播盃氏愿月明像”,榜题下方存数列回鹘--蒙文题记。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61 › 资源库 - 壁画
北壁西起画报恩经变、药师经变各一铺,下屏风画模糊。报恩经变依据《大方便佛报恩经》绘制而成,中部为序品佛说法场面,释迦摩尼佛结跏趺坐在莲花宝座上,众菩萨、弟子及诸天圣众等围绕供养,静听佛法。佛案前为舞乐菩萨。舞乐场面以下画序品中阿南乞食路遇婆罗门子孝养父母故事。其东侧为孝养品须阇提太子本生,西侧是亲近品中的坚誓狮子本生和小比丘为护持正法,独自感化群贼的故事,经变上部宝盖后画山水,以示耆阇崛山,围绕着山水,画论议品中的鹿母夫人故事。画面两上角为论议品,西下角为亲近品,东下角为序品。 药师经变构图与阿弥陀经变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药师经变中绘有十二药叉大将。图中药师琉璃光佛居中,左右协侍为日光、月光二菩萨,其余的听法会众列置两旁,俱在中央平台上。前台设乐舞。平台均坐落在水池中,水池周围起殿堂楼阁。建筑宏伟,界画线描完整清晰。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112 › 资源库 - 壁画
上画千佛,中部画佛教史迹画,自西向东依次为:1.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与张骞出使西域;2.释迦浣衣池与晒衣石;3.佛图澄之神异事迹;4.阿育王拜外道尼乾子塔;5.康僧会感应故事,下部画菩萨七身。 北壁西侧上部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共由4组画面组成,呈“凹”字型排列,每个画面旁均有清晰榜题,表现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1、在画面的右上角有一殿堂,内有两个站立的佛像,殿堂正面额匾上有“甘泉宫”三字,下方画帝王、臣属持香炉或笏拜谒。2、皇帝骑在马上,左右臣属八人,一人手持曲柄华盖。张骞持笏跪拜辞别,后有从者持节牵马。3、张骞行进在途中。4、远处有一城郭,二和尚立于门外,城内有佛塔。此幅出使图中,张骞一行乘骑半藏山后,表现了山重水复的效果,体现出张骞等人的艰辛,情节、环境相互映衬。 北壁中上部偏西侧画佛陀洗衣池和晒衣石圣迹故事。1、释迦摩尼右手提袈裟立于水边。2、有天女从天空飘飘而降,准备替佛陀清洗袈裟。3、方石旁有一个不信佛教的外道婆罗门,赤裸上身,光着脚,跳踩和弄污方石。4、石上有乌云,云中雷神正击鼓鸣雷。5、方石的右下角再画婆罗门被雷电击毙。6、方石的另一侧有两位天女正在洗石。 北壁中上部偏东侧画高僧佛图澄的故事,以上中下三组画面表现佛图澄的神异事迹,上画佛图澄立于七层塔前,合十向人们解说塔檐的风铃声音有异,指出这是不详之兆,预言石虎和石韬将要火并。中间画一帝王,上有华盖,坐在胡床上与臣属观看僧人施法,这个场面是佛图澄为石虎说法时,幽州四城门起火,佛图澄使神力用酒灭火的情景。左下画一僧人赤裸上身,坐在水池边,正在洗肠的情景,据《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记载,澄左乳旁有一孔,有时肠从中出,或以絮塞孔。夜欲读书,辄拔絮,则一室洞明,又斋日辄至水边,“引肠洗之,还复内中”。 北壁佛图澄故事右下角画阿育王拜外道尼乾子塔。阿育王是公元三世纪中印度摩揭陀国国王,笃信佛教,大造佛塔。画面画一帝王率臣属礼拜六塔,下跪者是阿育王,由于该塔是外道之塔,受不起信佛教的阿育王一拜而倒塌。 北壁东侧上部画康僧会故事。康僧会是三国时代的高僧,主要在江南弘扬佛法,在佛教南传的历史上有重要意义。故事由四组画面表现:1、画康僧会坐鼓帆小舟,顺风而行下江南来到东吴。2、最下面画一帝王向僧人跪拜合十,表示孙皓下跪迎接穿袈裟的康僧会。3、中间画一大帐,账内莲座上舍利放光芒,账外帝王与僧人作谈论状。表示吴人本不信佛教,吴王孙权召康僧会问佛有何灵验,康僧会遂以神力获舍利,光明四射,吴王乃信,立建初寺。4、画一寺院,院外僧人观看并有人运送木料,当为建初寺修造的情景。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3 › 资源库 - 壁画
东壁壁画分上下段两部分,上段绘大型维摩诘经变一铺。画面以“品字形”排列,门上方绘佛国品,维摩诘与文殊菩萨分别位于门两侧。北侧画面以维摩诘为中心,维摩居方丈,方丈后方众菩萨前来听法,方丈下方是各国各族王子均来问疾。画面右中部是见阿 佛品中的情节。画面左下方是方便品中的情节。门南侧绘文殊问病,画面以文殊菩萨为中心,文殊坐宝台,中国帝王大臣、各族首领前来探望。东壁下段绘供养人画像。南侧起第一个着回鹘装的供养人是曹议金的夫人,榜题是“故母北方大回鹘国圣天的子敕授秦国天公主陇西李……”。第二个着回鹘装的是嫁给甘州回鹘可汗为夫人的曹元忠的姐姐,榜题为“甘州圣天可汗天公主一心供养”。第三位头戴凤冠的是嫁给于阗国王曹元忠的姐姐,榜题为“大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册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一心供养”。第四位是曹议金夫人,曹元忠的生母,广平宋氏。榜题为“故慈母敕授广平郡君太夫人宋氏一心供养”。后面的几位均是曹元忠的姐姐辈的人物。这四位供养人的排列,体现了曹氏家族对甘州回鹘、于阗国采取了联姻、礼让、尊敬的礼仪态度。北侧南起第一至第七身供养人均为宋代重绘。第一至第三身为比丘尼,仅第三身榜题较完整,题为:“故姨安国寺法律尼临坛大德沙门性真供养”第四至第六身也相同题称“外甥甘州圣天可汗的子天公主”,可见这些比丘尼原来都是曹氏家族的成员。第七身供养人头戴凤冠,饰步摇,服饰华丽,榜题为“大朝大于阗国天册皇帝/第三女天公主李氏为新/授太传曹延禄姬供养。”北侧后面几身供养人像为曹元忠时代的原作。榜题分别为:“故伯母武威郡夫人阴氏一心供养”、“故母钜鹿郡君夫人索氏一心供养”等。这时提到的阴氏、索氏、慕容氏等都是敦煌一带的世家望族,反映了曹氏家族对外联姻,以巩固其统治地位。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61 › 资源库 - 壁画
西壁开一盝顶帐形佛龛,龛内塑像已毁。 佛龛顶部绘十字金刚杵团花纹样。佛龛西披画坐佛三身(存二身),化生童子一身,东、南、北披各画坐佛三身。龛内西壁上画卷草、垂幔,下画屏风四扇,画有弟子六身。北侧两扇上所画弟子,前一身是年长的迦叶,长眉高鼻,身着山水纹袈裟,足穿赭色僧履。其身后的两个年少的弟子,恭立一旁。佛龛南、北壁上端画卷草、垂幔,下端画屏风各三扇,每扇画菩萨一身。 龛沿画草石榴边饰。 龛下发愿文一方,两侧画比丘供养像一身、比丘尼供养像二身、男供养人像二身、女供养人一身。 龛外南、北两壁画毗沙门天王各一身。 西壁龛下原有发愿文一方(现已模糊不清),知该窟建成于咸通十二年(871年)。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107 › 资源库 - 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