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于十世纪中期所建的功德窟,宋代重修部分壁画。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覆斗形殿堂窟,窟中央有二层台式中心方坛。在敦煌文献中,又被称为“文殊堂”。主室窟顶绘巨大的华盖式藻井,中心为五莲团龙鹦鹉。四披中心绘说法图,周围满绘千佛。窟顶四角各有一圆拱形凹壁,内分绘四大天王。即,顶东南角绘东方提头赖吒天王(大部毁),西南角绘南方毗琉璃天王,西北角绘西方毗楼博叉天王,东北角绘北方毗沙门天王。南壁、北壁和东壁上部总共绘有11铺大乘经变,下部绘佛传故事画和供养人形象。其中,西壁上部通壁绘长达13米、高3.6米的大幅《五台山图》,南壁和北壁上部各绘五铺经变画。在南、西、北三壁的下方又绘有三十三扇连屏式佛传故事画,共有128个画面,全画总长28、7米,幅画画并附文字榜题128则。在东壁、南壁、北壁还保存了数十个曹氏家族女供养人图像和题记。中心佛坛上塑像俱毁,仅背屏上留有四处狮子蹄痕,背屏上还遗留狮子尾巴的残迹。佛坛狮足两侧各有两圆形座痕,狮足迹两侧和前方各有二较小座痕,上层坛上两侧的前方,各有两像痕。东壁上部绘维摩诘经变一铺,下部绘供养人形象。盝形顶甬道,顶中央画六联环团花图案,南、北披画缨络垂幔。甬道南、北壁现存有元代所绘炽盛光佛、诸星图、十二天宫以及助缘僧、尼等形象,道并有西夏文和汉文对照的供养人题记。甬道东部顶南侧为63窟,东部顶北侧为62窟,此二窟为隋代修建,在凿建第61窟时受到破坏。现在甬道东端抬头可见此二窟。元代在此窟前室及窟前曾建皇庆寺,后西宁王速来蛮于1351年重修。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61 › 资源库 - 洞窟
该窟建于唐前期的景龙年间(707-710),也即敦煌历史上的初、盛唐之交。此窟为唐代敦煌望族阴氏家族所建的功德窟。晚唐、五代重修部分壁画,清重修塑像。主室为覆斗型顶,窟顶藻井绘团花井心,卷草、垂幔铺于四披,四披绘千佛(部分被毁);西壁开一平顶敞口龛,龛内现存唐塑清修趺坐佛一身、菩萨画像四身,弟子画像八身,龛外南侧北侧各绘菩萨一身。龛北土台南向面存唐代敦煌望族瓜州刺史阴嗣璋家族的嗣琼、嗣王供养画像及题名。南壁画面中央方框内绘佛说法图。说法图上部绘须弥山,山上有八座殿堂建筑,说法图的东西两侧及下方绘有30多幅以绿色山野为背景,含有人物和建筑的小画面。各画面都有一条或数条长条形榜题,文字不识。说法图下方中央有一方榜题,部分文字可判读。壁面下部剥落严重,壁面右下方绘胡貌形象人物一身。学术界对该壁画面内容的认识也存在争论,有“法华经变说”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说”。本解说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说”为准。北壁通壁绘观无量寿经变一铺,画面大体分为三部分,中部的阿弥陀净土、西侧和下部的未生怨、东侧的十六观。东壁通壁绘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东壁门上正中绘释迦在灵鹫山说法场面。南北两侧上部主要绘观音救诸难,下部绘观音三十三现身。门北沿有五代时期抹壁改绘一身比丘洪认供养像。甬道为盝形顶,南北披晚唐绘地藏与十王各五身。南北壁画供养人各二身。前室残,后代重绘。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17 › 资源库 - 洞窟
该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间,是晚唐河西释门都僧统洪<imgsrc="//cdn.e-dunhuang.com/images/bian.jpg"/>的影堂。此窟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坐北朝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王圆箓)所发现,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绢画、刺绣、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故此又被称为“藏经洞”。洞窟平面近于方形,覆斗形顶,窟顶及四披无壁画内容。北壁前设一长方形禅床式低坛,禅床上端坐一身高僧像,即洪<imgsrc="//cdn.e-dunhuang.com/images/bian.jpg"/>像。西壁嵌有大中五年(公元851)洪<imgsrc="//cdn.e-dunhuang.com/images/bian.jpg"/>告身碑。北壁晚唐画双树。西侧树下画近侍女一身(执丈、持巾),树间挂布囊;东侧树下画比丘尼一身(持纨扇),树间挂一水壶。东壁、南壁均无壁画内容。无甬道,无前室。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17 › 资源库 - 洞窟
第254窟建于北魏。洞窟位于莫高窟崖面中层,是莫高窟最早的中心塔柱式洞窟。洞窟前部为人字披顶,人字披南北两端模仿汉式传统木构建筑形式,承托有木质斗拱。在东西两披上浮塑有数条凸起的椽子,椽间饰以手持莲花、忍冬的天人图案。洞窟后部为平顶,中央有方形中心塔柱,连接窟顶和地面。中心柱四面开龛。东向面开一大龛,内塑交脚弥勒佛像,佛两侧原各有胁侍菩萨二身,现南侧残存一身,北侧存二身。龛内火焰纹头光、身光两侧画供养菩萨,其下分别画婆薮仙和鹿头梵志。龛顶画飞天。龛楣饰莲花化生童子,龙形龛梁,两侧塑束帛柱承托。龛上和两侧影塑供养菩萨大多残损,仅存数身。中心塔柱南北西三面均开上下两龛;南北向面上层为阙形龛,内塑交脚弥勒菩萨像;下层为圆拱形龛,内塑禅定佛像。西向面上层为双树龛,下层为圆拱龛,塑像均为结跏趺坐的禅定佛。龛外还塑有胁侍菩萨。在上层龛两侧均有影塑菩萨,但都已被熏黑。中心柱下部即塔柱四面画有药叉像。南北两壁在前部人字披下各开一阙形龛,内塑交脚弥勒菩萨,洞窟后半部的南北两壁上端各开四个圆拱形龛,内塑佛说法像及禅定像各两身,其中南壁四龛中佛像头部均残,北壁尚有两身保存完好。洞窟四壁最上层绕窟一周画天宫伎乐,中段画大量千佛,千佛旁均以榜题标明佛的名号,共计有千佛一千二百三十五身。南北壁的西侧与中心柱相对的位置各画说法图一铺。西壁中央画白衣佛说法图一铺。洞窟前部南北壁中段绘有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南壁前部阙形龛下绘制了降魔变,紧邻降魔变的西侧,绘本生故事画萨埵舍身饲虎本生。北壁前部阙形龛下绘大幅因缘故事难陀出家因缘,西侧绘尸毗王本生故事。洞窟四壁所绘千佛、说法图和故事画的下方,是一条由方格纹、菱形纹等几何纹样与变形的莲花、缠枝忍冬纹等植物纹样相交而成的一条连续性装饰带,在四壁最下层,即装饰带下方,画有数身药叉像。洞窟东壁门上方,开有一方形明窗。门与窗的南北侧均画千佛。洞窟甬道北壁残存隋代画说法图一铺。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54 › 资源库 - 洞窟
主室方形,中有佛坛,前室横方形,有长甬道。此窟弥勒变中有古藏文题记和吐蕃男子与汉族女子的婚礼图,可知建于吐蕃占领瓜州而尚未占领沙州之间,即大历十一年(776)至建中二年(781)间。主室顶部塌毁,前室五代重修,原作保存十分完好。东壁绘密教“八大菩萨曼荼罗”,南壁绘观无量寿佛经变,北壁为弥勒变,在经变两侧还有观音、势至、地藏等菩萨单身像,西壁门两侧绘文殊变、普贤变。前室东壁南北相对为毗琉璃天王和毗沙门天王,守卫佛国。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2.0025 › 资源库 - 洞窟
上画千佛,中画佛教史迹画,自西向东依次为:1.西晋吴淞江石佛浮江;2.东晋扬都出金像(大部被美国人华尔纳盗劫破环);3.隋文帝迎昙延法师入朝,下画菩萨七身。 南壁西侧上部画西晋石佛浮江故事。由西端开始:1、画二佛立于水面上,僧俗数人在岸上作礼拜状。2、下面画道士扬幡设醮迎接。3.以东画吴县人朱膺和东林寺僧人雇船载石佛去通玄寺,江岸僧俗妇孺纷纷往迎、跪拜。 南壁中上部画东晋扬都金像出渚故事。图中左、中、右分别画光芒四射的佛像、莲座、佛光,画面与故事中得金像、得趺座、得佛光的描述相吻合。位于得趺座的场面之下,莲座下方一叶小舟,扬帆海上,舟中有比丘和船工数人,就近迎接佛像。画面中迎佛的大船画面已被华尔纳劫走,现仅存两名纤夫和迎佛的僧俗人众。 南壁东侧上部画昙延法师祈雨的故事。由4个画面组成,呈“凹”字型排列:1、画肩舆中坐一僧人,六名轿夫弓身抬行,榜题为“帝迎法师入朝时”。2、画一帝王向一僧人行礼,帝王后侍臣四人,其中一人持曲柄华盖。3、上画宫殿内一僧人坐高座上,殿前阶下一帝王率领臣属五人跪拜施礼,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将至。4、上画城内大帐中,一僧人坐高座上讲说,前有一帝王坐胡床上恭敬聆听,五人侍立左右。又画一舍利塔大放光芒,榜题为:“延法师于塔前与文帝说涅槃经并造疏论讫感舍利塔三日放光”。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3 › 资源库 - 壁画
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绘五铺大型经变。自西向东依次绘有楞伽经变、弥勒经变、阿弥陀经变、法华经变和报恩经变。经变的构图图式均沿袭前期经变画的固定图式,即封闭式、开放式和对称式三种基本形式经变下方前部分东起依次绘女性供养人17身,其中东起第四身供养人题名“施主敕授浔阳郡夫人翟氏一心供养”;后部绘9扇屏风画佛传故事,每扇屏风画表现多个情节。东起第一扇“云童子求师”等、第二扇“云童子受布施”等、第三扇“云童子以鹿皮衣布于地”等、第四扇“燃灯佛授记云童子”等、第五扇“刹帝利为王种”等、第六“仙人滴血出童男童女”等、第七“菩萨入胎”等、第八“摩耶欲回提婆诃城”等、第九“太子树下诞生”等。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61 › 资源库 - 壁画
西壁嵌有大中五年(公元851)洪?告身碑一通,碑高1.5米,宽0.7米。碑文内容分为三段,上段刻唐敕河西都僧统洪?及沙州释门义学都法师悟真告身;中段刻唐宣宗敕封诏书;下段刻唐宣宗所赐的信物名牒。西壁南侧存张大千题记:“此莫高窟壁画之白眉也,乃士大夫笔,后马和之得一二,亦遂名家。辛已九月,蜀郡张爰大千来观,赞叹是题记”。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17 › 资源库 - 壁画
东披整披画面表现的是《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品的内容,部分画面甚至还延伸到了北披。画面表现内容可分为“救济诸难”和“三十三现身”两大部分。表现观世 音消除“八难”,解脱淫欲、嗔恚、愚痴“三毒”,满足求男得男,求女得女“二求”,以及应机化现佛身、壁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等“三十三现身”的场面。从构图上看,辟支佛幅画面大致分为上、中、下三层,故事情节也以横卷式形式从右向左展开,但在具体情节表现上,又打破了构图空间所限,又可分为三大块:上层横幅通幅表现“救七难”中的“救怨贼难”,中层和下层横幅右半部分密集表现“救七难”的其它几难,而左半大部,则表现观音菩萨的“三十三现身”说法场面。但画面并未将观音所有三十三化身全数绘出,而且由于变色等原因,许多画面已经模糊,人物特征和服装式样辨识困难。该品画面还延伸到北披东侧与东披交界处。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420 › 资源库 - 壁画
主室窟顶为斗四莲花藻井,花饰三兔纹样井心。藻井内岔角绘童子形飞天,外岔绘有翼兽,方井外框饰以忍冬狮子联珠纹。四边垂幔铺于四披。垂幔呈鳞片形和垂角形多层重叠的形式,色彩以黑、褐、赭红为主色。窟顶的四披绘有大幅的经变场画。各场面间以树石花卉、塔庙寺院、流泉莲池、行云飞花等景物作为分隔。但由于四披画面稠密繁杂,加之变色严重,其中的一些画面识读起来十分困难,因此学术界对该窟四披内容的认识也存在争论,主要分为两大派。即“法华经变说”和“法华经变与涅槃经变说”。本解说以“法华经变说”为准。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420 › 资源库 - 壁画
男女信徒得度
男女信徒得度:画面表现观世音菩萨现比丘、比丘尼之身,为众生说法。僧尼及世俗男女相对而坐,静心听法,其中一位俗装近事女却暮然回首,红唇微啟,眉目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