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301窟建于北周时期,洞窟由主室、甬道、前室三部分构成。主室为方形覆斗顶窟,窟顶藻井画斗四莲花井心,垂幔铺于四披。西披正中画莲花摩尼宝珠,两侧画伎乐飞天各六身,下部接火焰莲花化生龛楣;窟顶南披与东披共同构成画萨埵太子本生故事画,其中南披主要绘萨埵太子辞宫、狩猎、憩息等场景;东披画饲虎、起塔等情节,下面画天宫伎乐七身,垂幔。北披画睒子本生故事,情节包括供养盲父母(西),迦夷王出猎(东),下部画天宫伎乐、飞天共六身。故事画中的人物着汉服,画风承袭了中原传统。主室西壁开一圆券形龛,龛内塑倚坐佛一身,佛身后头光内绘一圈化佛及火焰光佛,佛身后两侧上方各画持乐器飞天二身,下部两侧画宝珠。龛楣浮塑彩绘火焰化生纹,龛梁塑龙首,龛柱绘莲花。龛外南北两侧画菩萨各二身,塑菩萨二身,塑像仅存莲座,龛下画莲花图案。主室南壁画千佛,千佛中央绘说法图一铺,下部绘药叉(但仅存二身);南壁西侧下方绘供养比丘像一身,男供养人十七身,药叉一身,东侧残存女供养人十二身。此壁清代凿穿洞时壁画毁去部分。主室北壁与南壁对称画千佛,千佛中央绘说法图一铺(被清代穿洞毁去一半),北壁西侧下部画供养比丘像三身,男供养人残存十四身,药叉一身,东侧下部存比丘像十八身,供养人八身。主室东壁上方画千佛,下方南侧绘女供养人三身,供养牛车和二身侍从;下部北侧画供养比丘二身,男供养人存六身,下画供养人比丘三身,男供养人存三身。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01 › 资源库 - 洞窟
第254窟建于北魏。洞窟位于莫高窟崖面中层,是莫高窟最早的中心塔柱式洞窟。洞窟前部为人字披顶,人字披南北两端模仿汉式传统木构建筑形式,承托有木质斗拱。在东西两披上浮塑有数条凸起的椽子,椽间饰以手持莲花、忍冬的天人图案。洞窟后部为平顶,中央有方形中心塔柱,连接窟顶和地面。中心柱四面开龛。东向面开一大龛,内塑交脚弥勒佛像,佛两侧原各有胁侍菩萨二身,现南侧残存一身,北侧存二身。龛内火焰纹头光、身光两侧画供养菩萨,其下分别画婆薮仙和鹿头梵志。龛顶画飞天。龛楣饰莲花化生童子,龙形龛梁,两侧塑束帛柱承托。龛上和两侧影塑供养菩萨大多残损,仅存数身。中心塔柱南北西三面均开上下两龛;南北向面上层为阙形龛,内塑交脚弥勒菩萨像;下层为圆拱形龛,内塑禅定佛像。西向面上层为双树龛,下层为圆拱龛,塑像均为结跏趺坐的禅定佛。龛外还塑有胁侍菩萨。在上层龛两侧均有影塑菩萨,但都已被熏黑。中心柱下部即塔柱四面画有药叉像。南北两壁在前部人字披下各开一阙形龛,内塑交脚弥勒菩萨,洞窟后半部的南北两壁上端各开四个圆拱形龛,内塑佛说法像及禅定像各两身,其中南壁四龛中佛像头部均残,北壁尚有两身保存完好。洞窟四壁最上层绕窟一周画天宫伎乐,中段画大量千佛,千佛旁均以榜题标明佛的名号,共计有千佛一千二百三十五身。南北壁的西侧与中心柱相对的位置各画说法图一铺。西壁中央画白衣佛说法图一铺。洞窟前部南北壁中段绘有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南壁前部阙形龛下绘制了降魔变,紧邻降魔变的西侧,绘本生故事画萨埵舍身饲虎本生。北壁前部阙形龛下绘大幅因缘故事难陀出家因缘,西侧绘尸毗王本生故事。洞窟四壁所绘千佛、说法图和故事画的下方,是一条由方格纹、菱形纹等几何纹样与变形的莲花、缠枝忍冬纹等植物纹样相交而成的一条连续性装饰带,在四壁最下层,即装饰带下方,画有数身药叉像。洞窟东壁门上方,开有一方形明窗。门与窗的南北侧均画千佛。洞窟甬道北壁残存隋代画说法图一铺。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54 › 资源库 - 洞窟
窟顶南披与东披共同构成画萨埵太子本生故事画,其中南披主要绘三位太子辞宫、狩猎、憩息等场景。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01 › 资源库 - 壁画
前部人字披下阙形龛内塑交脚菩萨一身。上画天宫伎乐九身,脊坊、椽坊两端下均有木质斗拱。 龛外两侧画千佛,龛下画降魔变一铺。表现释迦即将成道前,天魔波旬率领三个女儿及魔军至佛所,诱以女色,又以武力进行威胁,企图破坏释迦成佛的决心,释迦以法力战胜魔王最终成佛的故事。此图是敦煌石窟中最早的一幅降魔变。画面中央,释迦结跏趺坐于菩提树下的宝座上,内着僧祗支,外着袒右肩红色袈裟,左手持袈裟一角抚于胸前,右手置右膝,作“触地印”。释迦两侧是魔王波旬的军队,魔怪们手持武器正在围攻释迦。右侧下部,表现魔王三个女儿诱惑释迦的情节。三个魔女着龟兹装,戴宝冠,披大巾,腰束长裙。释迦以神通力,顷刻间将她们变成丑陋的老妪,即左侧所绘。 紧邻降魔变的西侧,绘本生故事画萨埵舍身饲虎本生。故事讲:国王大车的三个儿子,一日入山狩猎,见一母虎领数幼虎,饥饿逼迫,将食其子。三太子摩柯萨埵愿舍身救济,以干竹刺颈出血,投身崖下,以身饲虎。二兄以萨埵饲虎事还告父母,国王及夫人赶至山谷,抱尸痛哭,收拾遗骸起塔供养。画面采用“异时同图”的布局形式,在一个画面内表现出多个故事情节,各情节间用山林图案作为分隔点。图中上段中部为三个太子遇见饿虎,上段西部画萨埵刺颈和投崖,下段西部为饲虎,下段东部画二兄见尸骸并还告父母,上段东部画父母抱尸痛苦和起塔供养。 后部上画天宫伎乐十七身,下方四个圆券形龛内东起分别塑说法佛、禅定佛、说法佛、禅定佛各一身,原塑胁侍菩萨各二身,现仅第二、三龛内各存一身。龛壁画莲花、化生童子依次分别为四身、六身、六身、八身。龛楣画忍冬。各龛之间以忍冬龛梁相联,龛壁画化生童子,西端龛外画一飞天、二供养菩萨。萨埵饲虎本生故事画西侧绘制千佛,千佛中央画说法图一铺。下画边饰一条,边饰下方画药叉二十五身。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54 › 资源库 - 壁画
难陀出家缘全图:此画与同窟的“萨埵太子本生”和“尸毗王本生”两画的风格一致,构图形式亦同,似应为同一画师或流派相同的画家所绘。图中以释迦像为中心,左右下端绘难陀与孙陀利难于割舍的款款深情,与画面两侧的深山苦修的禅僧恰成对比,又与释迦两旁的戒师、金刚的苦苦威逼形成难解的矛盾。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598 › 素材库 - 素材
阿弥陀经变:经变亦称西方净土变,敦煌佛教经变画之一,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据《阿弥陀经》绘制而成,阿弥陀经变没有任何小故事,只有西方极乐世界如何“极乐”,因而在壁画中艺术家之想像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543 › 素材库 - 素材
尸毗王本生全图:画面中尸毗王位于中心为主体,各情节及人物在四周,与同窟的萨埵太子本生故事画同是一画多情节的构图方式。在一图之内,把尸毗王本生故事的各细节,完整地表达出来,尸毗王的右上方是鹰追鸽,右下角是割肉和称肉,天秤两端盘内盛尸毗王及鸽。画内妃子及劳度叉等人物,可以烘托全面的气氛。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127 › 素材库 - 素材
楼阁式三重塔:“萨埵王子本生”故事中所绘楼阁式三重塔,是萨埵王子的舍利塔,塔基为三层,平面呈方形,塔身四面开门,塔刹顶部的三宝珠,表示佛教的“佛、法、僧”三宝,是北魏壁画中佛塔的特征。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165 › 素材库 - 素材
萨埵太子本生全图:本故事画把不同场景合绘于一图,饲虎及国王、王后抚尸始终放在显要的位置,突出了故事的主题和人间的亲子之情。构图受到巴尔胡特九色鹿本生故事图浮雕的影响。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166 › 素材库 - 素材
王后与萨埵头部特写:没有痛哭,也没有号啕,只有无泪的悲切。于无声胜有声之中,更见其丧子之痛。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7174 › 素材库 - 素材
萨埵太子本生故事
萨埵太子本生全图:本故事画把不同场景合绘于一图,饲虎及国王、王后抚尸始终放在显要的位置,突出了故事的主题和人间的亲子之情。构图受到巴尔胡特九色鹿本生故事图浮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