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武周时期。覆斗形殿堂式洞窟。主室窟顶藻井画团花井心,卷草与半团花垂幔铺于四披,四披画千佛(南披毁一部分)。西壁佛龛除佛像为初唐原作外,弟子、菩萨、力士均为清重修或重塑,龛穹窿顶画重层雕栏,一排菩萨,凭栏俯视人间,其后宇空广阔,有飞天、祥云、天花、梵宫、仙女。南壁为最初学者定为法华经,后来定为《十轮经变》,本叙述以十轮经为准,该经详细宣传了地藏菩萨信仰,可分为四部分:论述地藏、论述十轮、论述末法、论述六度。在布局上,十轮经变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1、画面正中为主体说法会及其周围画面;2、西侧中部,地藏救苦救难;3、西侧上方,地藏变化身(部分内容在东侧上部),地藏有四十四现身;4、东侧,刹利旃陀罗现智相品(其中象王本生在西侧)。北壁阿弥陀经变占了整面墙壁,中央主体部分佛陀说法,两旁众菩萨听法,经变中的建筑形象很特别,水池中建有平台和两侧楼阁,歇山顶的楼阁高二层,深阔都是三间,上下层之间不设腰檐,这种画法只在初唐壁画中才能见到,下层斗拱上挑出朱栏一周,上下层各柱子之间不设门窗墙壁,只在由额上悬挂帘幕,平台地面以花砖铺地,与唐代习俗相同。东壁门上画说法图一铺,两侧趺坐佛说法图各一铺;门南中画立佛一铺、菩萨二身,下五代画男供养人一排(模糊);门北中画十一面观音变一铺,下五代画男供养人一排(模糊)。主室北壁下部和东壁下部绘供养人像,大多漫漶模糊,可辨识着是男供养人像,从残存题记的数字看,五代时重修此窟的功德主要有阴氏,还有张氏、令狐氏、曹氏。甬道盝形顶中央存五代残画宝盖与供桌一部,南、北披五代画垂幔。前室西壁门南画地狱变(一九六五年剥出),门北五代残画下有初唐画;南壁五代画普贤变(残);北壁五代画文殊变(残)。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1 › 资源库 - 洞窟
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于十世纪中期所建的功德窟,宋代重修部分壁画。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覆斗形殿堂窟,窟中央有二层台式中心方坛。在敦煌文献中,又被称为“文殊堂”。主室窟顶绘巨大的华盖式藻井,中心为五莲团龙鹦鹉。四披中心绘说法图,周围满绘千佛。窟顶四角各有一圆拱形凹壁,内分绘四大天王。即,顶东南角绘东方提头赖吒天王(大部毁),西南角绘南方毗琉璃天王,西北角绘西方毗楼博叉天王,东北角绘北方毗沙门天王。南壁、北壁和东壁上部总共绘有11铺大乘经变,下部绘佛传故事画和供养人形象。其中,西壁上部通壁绘长达13米、高3.6米的大幅《五台山图》,南壁和北壁上部各绘五铺经变画。在南、西、北三壁的下方又绘有三十三扇连屏式佛传故事画,共有128个画面,全画总长28、7米,幅画画并附文字榜题128则。在东壁、南壁、北壁还保存了数十个曹氏家族女供养人图像和题记。中心佛坛上塑像俱毁,仅背屏上留有四处狮子蹄痕,背屏上还遗留狮子尾巴的残迹。佛坛狮足两侧各有两圆形座痕,狮足迹两侧和前方各有二较小座痕,上层坛上两侧的前方,各有两像痕。东壁上部绘维摩诘经变一铺,下部绘供养人形象。盝形顶甬道,顶中央画六联环团花图案,南、北披画缨络垂幔。甬道南、北壁现存有元代所绘炽盛光佛、诸星图、十二天宫以及助缘僧、尼等形象,道并有西夏文和汉文对照的供养人题记。甬道东部顶南侧为63窟,东部顶北侧为62窟,此二窟为隋代修建,在凿建第61窟时受到破坏。现在甬道东端抬头可见此二窟。元代在此窟前室及窟前曾建皇庆寺,后西宁王速来蛮于1351年重修。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61 › 资源库 - 洞窟
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一铺,壁面上层绘有十方佛赴会,一佛二菩萨,头顶华盖,坐于祥云之中,与南壁一样,琵琶、箜篌、排箫、古琴腰鼓、阮咸等各种乐器乘着飘带飞行。 经变正中上方有三座大殿,大殿殿顶两侧是两身飞天,动势都朝着大殿。 三殿前后排列,均为单层,单檐庑殿顶,两侧各置单层配殿,配殿左右又各置二层楼阁,单檐歇山式顶,以廊庑与中部后殿相接,廊庑转角处,于庑顶置角楼,两角楼外侧绘出缭绕的蓝绿色云海,苍茫延伸至地平线,两身小飞天从廊殿顶处升起,恰巧与后面的云海相映成趣。 画面殿堂与角楼的檐下椽飞斗栱用仰视角度现出斗拱,结构严密,两侧的配殿用俯视角度,显示出层次、结构上的井然有序,人物用正投影。 无量寿佛座前有胡跪供养菩萨,以花朵、香炉虔诚供养,飘带环绕,描绘流畅生动。 三殿前有大平台,画无量佛、二胁侍及诸菩萨;中间有三座小平台,左右平台为由十六身乐伎组成两组乐队,中间平台二乐伎对舞; 三平台前面另有三座小平台,中间平台画白鶴、孔雀、鹦鹉、迦陵频伽、共命鸟,左右平台置化佛与诸菩萨。 全部建筑架在宝池中,池中有莲花、化生、鸳鸯,平台之间及平台与殿堂之间均以斜道与小桥相连,宝池的水纹、漩涡用线粗细有变化,颇有碧波荡漾的质感,是最宝贵的唐代建筑资料。 西侧未生怨、东侧十六观。 北壁西起画观世音菩萨三身;下宋画女供养人一排,底层盛唐画供养人(模糊)。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172 › 资源库 - 壁画
北壁阿弥陀经变占了整面墙壁,阿弥陀经又名小无量寿经,主要描述了西方净土无比庄严、清静、美妙和安乐、祥和的景象。 上部碧波蓝空,天水相接,十身飞天千姿百态;乘云驾雾的赴会佛和菩萨表示的是十方诸佛和菩萨赴无量寿佛说法会场面,呈对称结构分布在天空层,有五座楼宇殿阁,四组一佛二菩萨组合;在阿弥陀正上方,整个画面上层天空的中间描绘的是净居天,此处绘朵云及其上二层楼殿,殿内有倚坐和趺坐佛,下殿还站立二胁侍菩萨,殿前有七宝道场树,两侧各有一组赴会的一佛二菩萨,具有对称平衡美。 中央主体部分描绘的是西方三圣:无量寿佛居中趺坐,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胁侍两侧游戏座,还有众菩萨分列两侧;水池中建有平台和两侧楼阁,水池中绘有迦陵频伽、鸭子,化身童子、鸳鸯、荷花等生动形象,栏杆上立着孔雀;歇山顶的楼阁高二层,深阔都是三间,上下层之间不设腰檐,这种画法只在初唐壁画中才能见到,下层斗拱上挑出朱栏一周,上下层各柱子之间不设门窗墙壁,只在由额上悬挂帘幕,平台地面以花砖铺地,与唐代习俗相同; 在中间层,两侧楼阁的上方,绘的是赴会佛众,可谓佛尊率众菩萨的出行图。 位于阿弥陀下方,整个画面中下方的两身伎乐菩萨,脚踩圆毯,两旁是一些伎乐菩萨和供养菩萨。 下层五代画一层男供养人,已经漫漶不清。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1 › 资源库 - 壁画
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一铺,画面上层天空中有十方佛赴会,一佛二菩萨的组合,琵琶、箜篌、排箫、古琴、腰鼓、阮咸等各种乐器乘着飘带飞行。 画面正中上方有三座大殿,前后二殿为单层,中殿为两层,单檐庑殿顶,两侧各置单层配殿,配殿左右又各置二层楼阁,单檐歇山式顶,以廊庑与中部后殿相接,廊庑转角处,于庑顶置角楼,两角楼外側又各画一座圆形塔楼。 殿堂与角楼的檐下椽飞斗栱采用仰视角度,人物用正投影。 三殿前有大平台,画无量佛、二胁侍及诸菩萨,胁侍菩萨上方各有一身飞天。 三殿前面有三座小平台,中间平台为由十六身乐伎组成的乐队,以八人为一组,分列两侧,中间二乐伎对舞,两侧平台各有一佛携众菩萨的听法场面。 壁面东西两侧绘制了未生怨和十六观的故事。 西侧未生怨自下而上,故事各情节均以建筑物,如屋顶、墙垣以及树木为间隔,在完整统一的场景描绘中展开时间前后不同的故事情节,连续性很强。 东侧十六观自上而下,在十六观中的日想观图中,远处晚霞与落日,已变成黑色的溪流从远处的山边蜿蜒穿过绿地,直奔近处的草地,夫人戴红色大凉帽,席地而坐,面西合十,谛观落日。东侧竖条幅画十六观,下数第三题榜墨书:“第十一观佛身丈六观”。 南壁西起画观世音菩萨一身,男女供养人共二身;下宋画男供养人九身(模糊)。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172 › 资源库 - 壁画
四门楼:用透视画法表现二层楼的正侧两面,下有砖砌台基,每面中部设台阶。下层每面三开间,四面开门,上下层之间起腰簷,上建平坐欄杆,平坐上建小三开间楼,层高面宽显著缩小,造型别致。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696 › 素材库 - 素材
二层阁:阁的形象多见于初唐时期,盛唐壁画中表现不多,可能与盛唐以后楼、阁二种建築形式相互融合有关。这里的二层阁完全继承初唐形式,盛唐以后,阁的形象就在壁画中消失了。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902 › 素材库 - 素材
藻井边饰图案:最上面第一层绘有团花图案,团花花形简洁,花瓣为椭圆内卷云纹。第二层绘有菱形连续纹,第三层绘有卷草图案,下层绘有三角形帷幔图案。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717 › 素材库 - 素材
云中楼阁之二:二层阁漂浮在蓝天彩云之中,象征佛国世界的建築。上下层都有卧檑欄杆,平坐及上簷隐约可见五铺作斗拱,四阿顶,斜脊弧线平缓,反映出唐代的建築风格。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958 › 素材库 - 素材
楼阁与回廊:大殿一侧有回廊折而向前,回廊的尽端有二层阁,大殿与回廊之间也建有二层阁。盛唐初期这种“凹”字形廊院,是寺院建築中最常见的布局。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6735 › 素材库 - 素材
二层阁
二层阁:阁的形象多见于初唐时期,盛唐壁画中表现不多,可能与盛唐以后楼、阁二种建築形式相互融合有关。这里的二层阁完全继承初唐形式,盛唐以后,阁的形象就在壁画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