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创建于初唐(中唐、晚唐、五代、宋、清重修)。主室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是唐代的代表窟之一。宋或西夏时,此窟壁画全被覆盖,绘以满壁千佛。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剥去四壁之上层壁画,初唐艺术杰作赫然重晖。主室西壁一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清重修),龛沿下画初唐供养人虽已模糊。龛外两侧画文殊、普贤变各一铺。南壁为通壁大画:南为无量寿经变,北壁为药师经变。药师变中之两幅“对舞”(不少学者目之为“胡旋舞”)。东壁门上画说法图一铺,男女供养人各一身,贞观十六年(642)题记一方;门两侧画维摩诘经变。1975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此窟重层甬道进行了整体搬迁,底层壁画完好如初,计有: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画新样文殊变一铺,翟奉达等供养人画像七身,题记一方(以上北壁);中唐画小龛一,晚唐画一佛、一比丘、七供养人,五代翟奉达书“检家谱”题记一方(以上南壁)。此窟壁画,每幅皆为上乘之作,其中之维摩诘像乃人物画之精品;前来问疾于维摩之帝王、大臣,可与阎立本“帝王图”媲美。药师变中之两幅“对舞”(不少学者目之为“胡旋舞”)及其乐队,是研究乐舞的宝贵资料。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20 › 资源库 - 洞窟
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一铺,壁面上层绘有十方佛赴会,一佛二菩萨,头顶华盖,坐于祥云之中,与南壁一样,琵琶、箜篌、排箫、古琴腰鼓、阮咸等各种乐器乘着飘带飞行。 经变正中上方有三座大殿,大殿殿顶两侧是两身飞天,动势都朝着大殿。 三殿前后排列,均为单层,单檐庑殿顶,两侧各置单层配殿,配殿左右又各置二层楼阁,单檐歇山式顶,以廊庑与中部后殿相接,廊庑转角处,于庑顶置角楼,两角楼外侧绘出缭绕的蓝绿色云海,苍茫延伸至地平线,两身小飞天从廊殿顶处升起,恰巧与后面的云海相映成趣。 画面殿堂与角楼的檐下椽飞斗栱用仰视角度现出斗拱,结构严密,两侧的配殿用俯视角度,显示出层次、结构上的井然有序,人物用正投影。 无量寿佛座前有胡跪供养菩萨,以花朵、香炉虔诚供养,飘带环绕,描绘流畅生动。 三殿前有大平台,画无量佛、二胁侍及诸菩萨;中间有三座小平台,左右平台为由十六身乐伎组成两组乐队,中间平台二乐伎对舞; 三平台前面另有三座小平台,中间平台画白鶴、孔雀、鹦鹉、迦陵频伽、共命鸟,左右平台置化佛与诸菩萨。 全部建筑架在宝池中,池中有莲花、化生、鸳鸯,平台之间及平台与殿堂之间均以斜道与小桥相连,宝池的水纹、漩涡用线粗细有变化,颇有碧波荡漾的质感,是最宝贵的唐代建筑资料。 西侧未生怨、东侧十六观。 北壁西起画观世音菩萨三身;下宋画女供养人一排,底层盛唐画供养人(模糊)。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172 › 资源库 - 壁画
西披画面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层横幅,每层横幅都画有数幅佛说法图。总共达二十三幅之多。部分画面延伸至南披和北披。在各说法图之间,穿插绘以各种列队的人物形象、正在演奏的乐队、以及诸宝、塔庙、车辇、象队、珠宝和塔庙等。表现了《法华经·序品》中“菩萨布施象辇”、“菩萨布施驷马宝车”和“菩萨布施肉身手足”的情景。同时,西披中、下层与北披交界处的部分则是借用《大般涅槃经》卷一《寿命品》中讲的“天上众神与人间众生请佛接受最后供养”的内容来表现《法华经——方便品》的思想的。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420 › 资源库 - 壁画
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一铺,画面上层天空中有十方佛赴会,一佛二菩萨的组合,琵琶、箜篌、排箫、古琴、腰鼓、阮咸等各种乐器乘着飘带飞行。 画面正中上方有三座大殿,前后二殿为单层,中殿为两层,单檐庑殿顶,两侧各置单层配殿,配殿左右又各置二层楼阁,单檐歇山式顶,以廊庑与中部后殿相接,廊庑转角处,于庑顶置角楼,两角楼外側又各画一座圆形塔楼。 殿堂与角楼的檐下椽飞斗栱采用仰视角度,人物用正投影。 三殿前有大平台,画无量佛、二胁侍及诸菩萨,胁侍菩萨上方各有一身飞天。 三殿前面有三座小平台,中间平台为由十六身乐伎组成的乐队,以八人为一组,分列两侧,中间二乐伎对舞,两侧平台各有一佛携众菩萨的听法场面。 壁面东西两侧绘制了未生怨和十六观的故事。 西侧未生怨自下而上,故事各情节均以建筑物,如屋顶、墙垣以及树木为间隔,在完整统一的场景描绘中展开时间前后不同的故事情节,连续性很强。 东侧十六观自上而下,在十六观中的日想观图中,远处晚霞与落日,已变成黑色的溪流从远处的山边蜿蜒穿过绿地,直奔近处的草地,夫人戴红色大凉帽,席地而坐,面西合十,谛观落日。东侧竖条幅画十六观,下数第三题榜墨书:“第十一观佛身丈六观”。 南壁西起画观世音菩萨一身,男女供养人共二身;下宋画男供养人九身(模糊)。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172 › 资源库 - 壁画
这是根据《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画的巨型壁画,主题为七身药师佛。他们的身边有日光、月光菩萨、还有十二员药叉神将,保护众生免于苦难。在药师佛的前面,中华登楼‘西域灯轮并出,灯火辉煌,展现出规模巨大的舞乐场面。 二十把八人组成的乐队,有不同肤色民族乐工,演奏着中原、西域的乐器。中间的灯楼座下,题有墨书发愿文“贞观十六年岁次壬寅奉为大云/寺律师道弘法师口奉口/……”。这是敦煌初唐壁画中最早的纪年。 画面下部中间,画著名的胡旋舞。北壁东方药师变下部的乐舞场面,用中间的灯楼为界, 分为左右两组,各有一对舞者,东侧素裹白裙,西侧穿锦 衣石榴裙,均在小圆毯上急速旋舞,应该是典型的胡旋舞。两边除乐队外,还画有二菩萨正在燃点树形七层药师灯轮。 灯火辉煌,更增添了歌舞欢乐的气氛,烘托了东方药师净土。这是敦煌壁画中最美妙的乐舞图之一。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20 › 资源库 - 壁画
这是楞伽经变中的杂技。低矮的幃帐内伸出一竿,竿头置一圆轮,两个身穿圆领短衫、短裤的童子叠立在圆轮上表演。幃帐前铺地毯,六人组成的乐队,演奏着横笛、拍板、曲项琵琶、苼、排箫、竖笛,他们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各色圆领长袍,腰间系带,有坐、有站、有正面、有侧面、有背面。琵琶、苼和排箫仅露出很少一部分。构图上采用有露有藏的手法,线描利落。我国小儿竿技历史悠久,唐代诗人张祜《大酺乐二首》中就有“小儿一伎头绝”之句,五代壁画再现了儿童杂技。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580 › 素材库 - 素材
在经变画乐队中,演奏鼗鼓的乐伎,通常是鼗鼓,鸡娄鼓兼奏,一般是单手摇动鼗鼓,同时,腋间夹一鸡娄鼓,用另一手击鼓发音,图中乐伎左手持鼗鼓,左腋夹鸡娄鼓,右手拍击,符合史籍记载。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792 › 素材库 - 素材
梵贝:又称海螺或蠡,是将天然的海螺磨穿作为吹口,吹气后螺腔发音,但无固定音高。因为发音简单且演奏效果不佳,所以经变乐队中吹奏梵贝的乐伎并不多见。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793 › 素材库 - 素材
此窟药师经变是敦煌壁画乐队人数最多,乐器品种最全,绘制精致最写实的一铺。中间灯楼两旁各有一对舞伎在小圆毯上急速旋转,两则乐队坐于方毯上,乐伎肤色不同,姿态各异。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6662 › 素材库 - 素材
图中西侧的乐队,共有十五人,演奏的乐器有拍板(二)竖笛,荜篥,铙,海螺,笙,箜篌,铎,答腊鼓,鸡娄鼓,腰鼓,横笛,羯鼓。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6663 › 素材库 - 素材
伽陵频迦乐队
伽陵频迦乐队:在阿弥陀净土变中,画有五只伽陵频迦鸟 组成的乐队,它们用琵琶、拍板、笛、箫、笙,为美妙的净土世界而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