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窟没有具体的建窟年代,学者推论建于初唐。分前后两室,前室残,人字披顶;主室(后室)平面呈方形,覆斗形顶。此窟以佛教史迹画为主要题材,塑像经五代、西夏、清重修。窟顶藻井画团花井心,垂幔铺于四披,四披各画千佛。西壁开一平顶敞口方形龛,龛中塑像为清代重塑,共五身,正中为一倚坐像,南北两侧塑弟子和菩萨像各一身,皆立于莲花座上。龛顶画菩提宝盖、二飞天。龛壁浮塑山峦影壁(清修)与龛外南北壁画中山水相连。壁画以青绿山水为景,合理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为盛唐山水画家李思训一派之风格(已变色)。龛上画化佛、云气。龛下西夏画趺坐佛,底层有五代、初唐残画。龛外南北两侧画圭纹边饰。南壁上部画千佛,中部画佛教史迹画,自西向东依次为:1.西晋吴淞江石佛浮江;2.东晋扬都金像出渚;3.隋文帝迎昙延法师入朝,下部画菩萨七身。北壁上部画千佛,中部画佛教史迹画,自西向东依次为:1.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与张骞出使西域;2.释迦浣衣池与晒衣石;3.佛图澄之神异事迹;4.阿育王拜外道尼乾子塔;5.康僧会感应故事,下部画菩萨七身。东壁门上画千佛,门下五代画不动佛、弥勒菩萨等十一身;门南画佛教戒律画,下西夏画趺坐佛四身;门北画佛教戒律画,下西夏画趺坐佛三身,画面以组图形式表现僧人守戒所发种种誓愿,系依据北凉昙无谶译《大盘涅槃经》、南宋宋慧观等译《大盘涅槃经》绘制,部分被美国华尔纳于1924年盗走。甬道顶西夏绘团花图案,南北壁绘供养菩萨各三身。前室西披西夏画团花图案三幅(已毁)。西壁门南西夏画普贤变;门北西夏画文殊变(模糊)。底层有五代画千佛、初唐残画。南北壁上各凿一盝形顶的小窟,南侧为324窟,存西夏残画。北侧为325窟,存西夏画说法图部分。此窟南北壁画佛陀胜迹和佛教史迹画,与东壁两侧的戒律画都占据了本窟最显著的位置,毫无疑问是本窟壁画中的主要题材。这些壁画题材在国内诸石窟的雕刻和壁画中均不多见,莫高窟壁画中所绘也极为罕见。佛教史迹画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3 › 资源库 - 洞窟
东起画曼荼罗、净土变、曼荼罗各一铺。北壁曼荼罗中的供养菩萨像丰乳细腰,头戴花冠,颈饰花环,一手举攀树枝,在蓝色光环中扭腰投足,婆娑起舞,人物造型及绘画表现手法,颇有尼泊尔及印度艺术之风,亦为敦煌石窟中所仅见。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2.0003 › 资源库 - 壁画
普贤变:莫高窟《文殊·普贤变》始于初唐,盛唐进入成熟时期,中唐、晚唐承袭盛唐风格,但已无盛唐时富丽堂皇之风,五代、宋代、西夏时《文殊·普贤变》沿袭模仿唐代的构图形式。莫高窟有代表性的《文殊·普贤变》是中唐第159窟中的部众式,其形象塑造、色线布局也是我国戏剧类型脸谱的发源处。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8834 › 素材库 - 素材
文殊普贤变:莫高窟《文殊·普贤变》始于初唐,盛唐进入成熟时期,中唐、晚唐承袭盛唐风格,但已无盛唐时富丽堂皇之风,五代、宋代、西夏时《文殊·普贤变》沿袭模仿唐代的构图形式莫高窟有代表性的《文殊·普贤变》是中唐第159窟中的部众式,其形象塑造、色线布局也是我国戏剧类型脸谱的发源处。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588 › 素材库 - 素材
弥勒经变:弥勒经变代表作之一,吐蕃统治瓜州时期绘制。弥勒三会画于全图中央,初会居中,二、三会居西侧。初会弥勒佛前,绘七宝、拆幢、剃度等图;二会(右侧)绘龙王布雨、罗刹扫城、弥勒入城、树上生衣、诵经升天、嫁娶等图;三会(左侧)画迦叶禅窟、一种七收、送老入墓、路不拾遗、迦叶献僧伽梨等情节。此图线描精致,刚劲圆润如春蚕吐丝,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袭盛唐画风,用笔精到,深得吴道子师法。此图虽承盛唐之风,而画中新郎及宾客已着吐蕃装,当为中唐初期所绘。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0830 › 素材库 -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