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武周时期。覆斗形殿堂式洞窟。主室窟顶藻井画团花井心,卷草与半团花垂幔铺于四披,四披画千佛(南披毁一部分)。西壁佛龛除佛像为初唐原作外,弟子、菩萨、力士均为清重修或重塑,龛穹窿顶画重层雕栏,一排菩萨,凭栏俯视人间,其后宇空广阔,有飞天、祥云、天花、梵宫、仙女。南壁为最初学者定为法华经,后来定为《十轮经变》,本叙述以十轮经为准,该经详细宣传了地藏菩萨信仰,可分为四部分:论述地藏、论述十轮、论述末法、论述六度。在布局上,十轮经变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1、画面正中为主体说法会及其周围画面;2、西侧中部,地藏救苦救难;3、西侧上方,地藏变化身(部分内容在东侧上部),地藏有四十四现身;4、东侧,刹利旃陀罗现智相品(其中象王本生在西侧)。北壁阿弥陀经变占了整面墙壁,中央主体部分佛陀说法,两旁众菩萨听法,经变中的建筑形象很特别,水池中建有平台和两侧楼阁,歇山顶的楼阁高二层,深阔都是三间,上下层之间不设腰檐,这种画法只在初唐壁画中才能见到,下层斗拱上挑出朱栏一周,上下层各柱子之间不设门窗墙壁,只在由额上悬挂帘幕,平台地面以花砖铺地,与唐代习俗相同。东壁门上画说法图一铺,两侧趺坐佛说法图各一铺;门南中画立佛一铺、菩萨二身,下五代画男供养人一排(模糊);门北中画十一面观音变一铺,下五代画男供养人一排(模糊)。主室北壁下部和东壁下部绘供养人像,大多漫漶模糊,可辨识着是男供养人像,从残存题记的数字看,五代时重修此窟的功德主要有阴氏,还有张氏、令狐氏、曹氏。甬道盝形顶中央存五代残画宝盖与供桌一部,南、北披五代画垂幔。前室西壁门南画地狱变(一九六五年剥出),门北五代残画下有初唐画;南壁五代画普贤变(残);北壁五代画文殊变(残)。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1 › 资源库 - 洞窟
建于初唐,五代、清重修。主室为覆斗形顶。藻井为莲花飞天井心。中心绘莲花组成的大团花,花心呈五色法轮状。周沿各层绘云纹忍冬、花卉、三角、垂幔,四披各绘伎乐天3身,环绕藻井,同向飞行。下绘千佛。西壁开一斜顶敞口龛,龛内塑趺坐佛一身、弟子二身、菩萨四身,除佛像的身躯、衣饰及金刚座为初唐原作,其余为晚清重塑或妆修。龛外南北两侧上部绘千佛,下部绘莲花童子各二身。西壁下部绘供案、供器和供养菩萨6身,多已模糊。南壁上部绘阿弥陀经变一铺,画面中楼阁亭台被绿水环绕分隔,各建筑之间用各种桥梁连接。画面中央绘阿弥陀佛,两侧的平台上绘以观音或大势至为首的菩萨群像。佛的下部平台上绘众菩萨弟子及乐舞供养。水池内绘有迦陵频伽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南壁下部五代绘比丘尼3身、女供养人23身。北壁上部绘弥勒经变一铺(被美国人华尔纳盗走2方)。画面分为两部分,上部中间为《弥勒上生经》中所描绘的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说法的情景。其余画面描绘的是《弥勒下生经》中弥勒降世后的龙华三会的情景。兜率天宫说法场面的下方为龙华三会之初会,左右两侧为二会和三会。北壁下部五代绘男供养人17身。东壁门上绘说法图四铺;门南上部绘说法图一铺、中部绘男女供养人各一身,下部绘供养牛车与供养人一排;门北上绘说法图一铺,下部绘供养马群与男供养人一排。甬道盝形顶,顶中央五代绘故事画,南北披五代绘趺坐佛各五身,南壁五代绘供养比丘三身,北壁五代绘男供养人一身。前室顶西披五代绘不空绢索、千手千眼、如意轮三铺观音变,均残。前室西壁门上存五代愿文题榜,两侧五代绘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画面模糊,门南北五代绘八龙王礼佛图各一铺,画面模糊,前室南北壁各存弟子与菩萨残画痕迹。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9 › 资源库 - 洞窟
该窟建于晚唐咸通十年(869)前,五代重修。覆斗顶殿堂式中型窟。主室东壁门上方有:“窟主沙州释门都法律和尚金光明寺僧索义<imgsrc="//cdn.e-dunhuang.com/images/bian.jpg"/>”墨书题记。主室绘经变十幅。西壁龛外南侧画普贤变,北侧是文殊变。南壁上半部自西向东分别绘法华经变、观无量寿佛经变、弥勒经变。北壁上半部自西向东分别为华严经变、药师经变、天请问经变。东壁门北绘维摩诘经变,门南是报恩经变。南、北、东三壁经变画下,各绘三或四幅条形屏风画,内容为其上部相应经变之各品故事画。甬道南北壁绘供养人,前室西壁门南、门北分别绘南方天王和北方天王,南北壁绘赴会菩萨。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12 › 资源库 - 洞窟
建于盛唐。覆斗形殿堂式洞窟。主室窟顶画团花井心,周围圆形网幔,四角各一飞天,四披画千佛。西壁开一平顶敞口龛,龛内塑一善跏坐佛及二弟子四菩萨,均为清代重修。其中二菩萨为半跏趺坐,余为立像,背光两侧画六弟子,龛顶画菩提宝盖,龛外两侧塑二天王,龛外南、北侧龛沿处画二天女。南、北壁画巨型观无量寿经变各一铺,北壁画面人物、建筑之布局及空处理更为悦目。南北两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与初唐经变画比较,人物的组合,建筑的布局,以及透视关系的处理,都已有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透视的画法,中部大殿是建筑主体,画成仰视,显得高大;两侧配殿,画成俯视,利于表现其广阔;后部楼阁,则取平视,显得深远,从而使视点大致集中在中轴线偏上的部位,略有焦点透视的效果,使人感到真实亲切,遂使图中殿堂、楼阁、错落有致,形成一个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东壁门上画净土变一铺;门南上画地藏观音等四菩萨,中普贤变,下模糊;门北上画药师等四菩萨,中文殊变,下宋画女供养人一排(模糊),其中背景山水云霞缥缈,一气呵成波澜起伏之水纹,反映出此期线描、晕染相结合运用于山水画之成就。甬道盝形顶中央画团花图案,南、北披宋画垂幔,南壁宋画供养菩萨三身(模糊),中部为第173窟窟门;北壁宋画供养菩萨四身,存三身。前室顶残存宋画经变;西壁门上宋愿文题榜两侧画毗沙门天王赴那吒会,门南宋画维摩诘经变,门南文殊,门北维摩诘;南壁宋画千手眼观音一铺,中被凿成穿洞,画面残损严重;北壁宋画千手钵文殊一铺,中被凿成穿洞,穿洞上画趺坐五方佛一铺。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172 › 资源库 - 洞窟
此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创建于初唐(中唐、晚唐、五代、宋、清重修)。主室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是唐代的代表窟之一。宋或西夏时,此窟壁画全被覆盖,绘以满壁千佛。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剥去四壁之上层壁画,初唐艺术杰作赫然重晖。主室西壁一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清重修),龛沿下画初唐供养人虽已模糊。龛外两侧画文殊、普贤变各一铺。南壁为通壁大画:南为无量寿经变,北壁为药师经变。药师变中之两幅“对舞”(不少学者目之为“胡旋舞”)。东壁门上画说法图一铺,男女供养人各一身,贞观十六年(642)题记一方;门两侧画维摩诘经变。1975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此窟重层甬道进行了整体搬迁,底层壁画完好如初,计有: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画新样文殊变一铺,翟奉达等供养人画像七身,题记一方(以上北壁);中唐画小龛一,晚唐画一佛、一比丘、七供养人,五代翟奉达书“检家谱”题记一方(以上南壁)。此窟壁画,每幅皆为上乘之作,其中之维摩诘像乃人物画之精品;前来问疾于维摩之帝王、大臣,可与阎立本“帝王图”媲美。药师变中之两幅“对舞”(不少学者目之为“胡旋舞”)及其乐队,是研究乐舞的宝贵资料。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20 › 资源库 - 洞窟
该窟建于隋代初期,五代,清重修。洞窟由前室、甬道和主室三部分构成。主室为中心柱窟窟,平面呈方形,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顶。窟顶后部中央与中心柱须弥山倒塔连接。主室窟顶前部人字披东披以上下两横幅形式展现了法华经变普门品(救诸苦难);西披画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三十三现身)。每披均以上下两段“之”字形横幅长卷的形式表现。后部平顶中央作方井,方井内塔顶四周画圆形垂幔,四角画禅定佛各一身(东北角毁),周围画千佛。中心塔柱作须弥山状,上部为圆形七级倒塔,上六级原有影塑千佛,最下一层塑仰莲及莲茎四龙环绕,下部作方形两层台座,承接倒塔,台座上层四面各开一龛。东向面圆券形龛内清代塑一佛、二弟子形象,龛外两侧各塑一菩萨(清代重修),下部台座座身画供养比丘、比丘尼、男女供养人、狮子等图案;南向面圆券形龛内塑一佛、二弟子塑像,画二化生,龛外两侧各塑一身菩萨,均为清代重修,其中东侧一身菩萨像已毁;西向面圆券形龛内为清代彩塑一佛、残存一弟子,龛内绘画二身化生形象,龛外侧彩塑两身菩萨像,仅存南侧一身(清修),台座座身为隋代画男女供养人、药叉等;北向面圆券形龛内彩塑残存一佛一弟子,龛外两侧彩塑残存二菩萨,均为清代重修。本窟中心柱四面龛龛粱上的龙首造型,明显继承了北朝风格,其基本形式受汉代建筑中楼檐、屋脊龙饰的影响。主室西壁画天宫伎乐十身、栏墙、垂幔;中部画千佛,下部画男供养人,壁画最下部为山石林泉人物画;南壁上部画天宫伎乐十二身、栏墙、垂幔,中部画千佛,中央为经行佛一铺,下部画比丘、男供养人;北壁上部画天宫伎乐十四身、栏墙、垂幔,中部画千佛,千佛中央绘释迦、多宝佛说法图一铺,说法图下部为男供养人、侍从、比丘等;东壁上部画天宫伎乐十身、栏墙、垂幔,门上、门南、门北均画千佛,千佛下部画男女供养人、车马、车夫、马夫等。主室西、南、北、东四壁下部与地面那相接处均绘有山石林泉。洞窟甬道顶部为五代时期绘制的说法图一铺。甬道南壁为五代画如意轮观音经变一铺,下部画供养比丘,男供养人共六身。甬道北壁为五代画不空罥索观音变一铺,下部画比丘与供养人画像,都已模糊。前室顶部四披为五代画趺坐佛七身。前室西壁门上方有五代时期愿文榜题一方,两侧各有一身供养菩萨;门南画一菩萨一夜叉;门北画弥勒经变一铺,下部绘供养人一排(已模糊)。前室南北两壁各画五代天王一铺,北壁天王被清代穿凿洞窟毁去一部分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03 › 资源库 - 洞窟
此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创建于盛唐(中唐、宋、元重修),是盛唐的代表窟之一。主室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主室近方形,窟顶藻井画云头牡丹井心,周围方胜纹、半团花、菱形纹、团花、鳞纹、垂角铃幔帷边饰以朱、青、绿敷色叠韵,色彩浓艳厚重,保存犹新,四披千佛。南壁画千佛中央释迦说法图一铺(1924年被美国人华尔纳盗劫两方)。西壁龛内塑像仅存浮塑背光、一弟子、二菩萨。龛顶弥勒说法中二弟子、四菩萨、二天王依次而立,天王身着锁子甲、髀裈,为说法图中仅见。龛壁化八弟子、二菩萨,菩萨服饰华丽;龛外两侧绘观音。北壁画三联式布局之观无量寿经变,中间是“极乐净土”内容,两侧为“未生怨”、“十六观”,形式与阿弥陀经变相类似,此画着力于突出宝池中莲花花生、祥禽瑞鸟与伎乐之描绘,境界优雅,色彩以青、绿、黑为主,色调清淡,为盛唐同类经变题材之一风格。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0 › 资源库 - 洞窟
上画千佛,中部画佛教史迹画,自西向东依次为:1.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与张骞出使西域;2.释迦浣衣池与晒衣石;3.佛图澄之神异事迹;4.阿育王拜外道尼乾子塔;5.康僧会感应故事,下部画菩萨七身。 北壁西侧上部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共由4组画面组成,呈“凹”字型排列,每个画面旁均有清晰榜题,表现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1、在画面的右上角有一殿堂,内有两个站立的佛像,殿堂正面额匾上有“甘泉宫”三字,下方画帝王、臣属持香炉或笏拜谒。2、皇帝骑在马上,左右臣属八人,一人手持曲柄华盖。张骞持笏跪拜辞别,后有从者持节牵马。3、张骞行进在途中。4、远处有一城郭,二和尚立于门外,城内有佛塔。此幅出使图中,张骞一行乘骑半藏山后,表现了山重水复的效果,体现出张骞等人的艰辛,情节、环境相互映衬。 北壁中上部偏西侧画佛陀洗衣池和晒衣石圣迹故事。1、释迦摩尼右手提袈裟立于水边。2、有天女从天空飘飘而降,准备替佛陀清洗袈裟。3、方石旁有一个不信佛教的外道婆罗门,赤裸上身,光着脚,跳踩和弄污方石。4、石上有乌云,云中雷神正击鼓鸣雷。5、方石的右下角再画婆罗门被雷电击毙。6、方石的另一侧有两位天女正在洗石。 北壁中上部偏东侧画高僧佛图澄的故事,以上中下三组画面表现佛图澄的神异事迹,上画佛图澄立于七层塔前,合十向人们解说塔檐的风铃声音有异,指出这是不详之兆,预言石虎和石韬将要火并。中间画一帝王,上有华盖,坐在胡床上与臣属观看僧人施法,这个场面是佛图澄为石虎说法时,幽州四城门起火,佛图澄使神力用酒灭火的情景。左下画一僧人赤裸上身,坐在水池边,正在洗肠的情景,据《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记载,澄左乳旁有一孔,有时肠从中出,或以絮塞孔。夜欲读书,辄拔絮,则一室洞明,又斋日辄至水边,“引肠洗之,还复内中”。 北壁佛图澄故事右下角画阿育王拜外道尼乾子塔。阿育王是公元三世纪中印度摩揭陀国国王,笃信佛教,大造佛塔。画面画一帝王率臣属礼拜六塔,下跪者是阿育王,由于该塔是外道之塔,受不起信佛教的阿育王一拜而倒塌。 北壁东侧上部画康僧会故事。康僧会是三国时代的高僧,主要在江南弘扬佛法,在佛教南传的历史上有重要意义。故事由四组画面表现:1、画康僧会坐鼓帆小舟,顺风而行下江南来到东吴。2、最下面画一帝王向僧人跪拜合十,表示孙皓下跪迎接穿袈裟的康僧会。3、中间画一大帐,账内莲座上舍利放光芒,账外帝王与僧人作谈论状。表示吴人本不信佛教,吴王孙权召康僧会问佛有何灵验,康僧会遂以神力获舍利,光明四射,吴王乃信,立建初寺。4、画一寺院,院外僧人观看并有人运送木料,当为建初寺修造的情景。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3 › 资源库 - 壁画
北壁绘弥勒经变一铺,以弥勒在龙华树下成道说法为主体,以弥勒三会形成三角形结构。主尊前首先表现儴佉王以镇国七宝和宝幢献给弥勒,弥勒又将宝幢转赐于婆罗门,而诸婆罗门立即拆毁宝幢各共分之,哲理性地表现人生无常,顷刻即逝,只有出家修行,摆脱现实苦难,便能进入净土世界,开宗明义地点出全画的主题思想。中部以小型画面大量描写了弥勒世界的美妙事物,如路不拾遗,一种七收,树上生衣,写经诵经,女人五百岁出嫁,老人自诣墓塋,以及上层的迦叶献袈裟,弥勒观父母,弥勒率弟子乞食翅头末城,以及兜率天宫等神秘场面。东端、西端画菩萨各一身,西端下宋画女供养人四身。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2.0025 › 资源库 - 壁画
西壁嵌有大中五年(公元851)洪?告身碑一通,碑高1.5米,宽0.7米。碑文内容分为三段,上段刻唐敕河西都僧统洪?及沙州释门义学都法师悟真告身;中段刻唐宣宗敕封诏书;下段刻唐宣宗所赐的信物名牒。西壁南侧存张大千题记:“此莫高窟壁画之白眉也,乃士大夫笔,后马和之得一二,亦遂名家。辛已九月,蜀郡张爰大千来观,赞叹是题记”。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17 › 资源库 - 壁画
翅头末城
翅头末城:佛经中说,翅头末城是弥勒未降生之前观察他父母所居之处。图中象征性地表现出城的三面城墙,正面及侧面有城门,城楼及角楼表面砌砖,城墙用红色的平行线表示夯土层。城内有厅堂,内设床帐。城内城外绿树成荫,富有生活情趣。人物造型秀丽,建筑界画精良,是吐蕃时期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