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窟开凿于西魏大统年间(主室北壁发愿文中存有西魏大统四年(538年)、五年(539年记年),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的洞窟。主室为覆斗顶形窟,平面为方形。窟室中央现存一元代所建的方形坛台,南壁和北壁对称地各开凿4个小禅室。部分禅室内或门口还残留有元代所修小塔的部分塔身。窟顶中心方井画华盖式藻井。四披绘中国传统神话诸神与佛教护法神形象,有摩尼宝珠、力士、飞天、雷公、乌获畏兽、伏羲、女娲等。四披下部一周绘有36身禅僧于山间、草庐中坐禅。山林间绘有各种野兽及捕猎场景。西壁中央凿一圆券形大龛,两侧各有一小龛。主龛内为倚坐说法佛,小龛内各一身戴风帽禅僧塑像。龛外壁面上部画诸天外道形象,有日天、月天、诸星辰、摩醯首罗天、毗瑟纽天、鸠摩罗天、毗那夜迦天及供养菩萨等,下部画四天王、婆薮仙等,最下部龛沿画忍冬纹边饰南壁分上、中、下三段。上段通壁绘11身持乐器的伎乐飞天;中段通壁绘《五百强盗因缘》故事画,末尾处绘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下段开四个小禅室,禅室间壁面自东向西绘有《化跋提长者姊缘》、《度恶牛缘》、《沙弥守戒自杀缘》和《婆罗门施身闻偈》故事画。其表现形式,或长卷连环画,或单幅画。故事画下方绘金刚力士。北壁分上、下二段。上段通壁绘有七铺说法图,每铺下方均有发愿文和男、女供养人。其中西起第二铺和第七铺说法图发愿文题留纪年还可读识。下段亦开有4个小禅室,与南壁小禅室相对应。东壁门上方绘有三身坐佛,门南、北侧各绘大型佛说法图一铺。甬道顶层残存中唐所绘趺坐菩萨一铺,南壁中唐画不空绢索观音经变一铺,北壁中唐画如意轮观音经变一铺。前室平面横长方形,窟顶为一面斜坡形,存宋画残痕。前室西壁门上开一小窟(敦编第286窟),门南残存宋代供养人像,底层可见中唐画,最底层为西魏壁画。门北为第287窟,存宋画男供养人像。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85 › 资源库 - 洞窟
该窟没有具体的建窟年代,学者推论建于初唐。分前后两室,前室残,人字披顶;主室(后室)平面呈方形,覆斗形顶。此窟以佛教史迹画为主要题材,塑像经五代、西夏、清重修。窟顶藻井画团花井心,垂幔铺于四披,四披各画千佛。西壁开一平顶敞口方形龛,龛中塑像为清代重塑,共五身,正中为一倚坐像,南北两侧塑弟子和菩萨像各一身,皆立于莲花座上。龛顶画菩提宝盖、二飞天。龛壁浮塑山峦影壁(清修)与龛外南北壁画中山水相连。壁画以青绿山水为景,合理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为盛唐山水画家李思训一派之风格(已变色)。龛上画化佛、云气。龛下西夏画趺坐佛,底层有五代、初唐残画。龛外南北两侧画圭纹边饰。南壁上部画千佛,中部画佛教史迹画,自西向东依次为:1.西晋吴淞江石佛浮江;2.东晋扬都金像出渚;3.隋文帝迎昙延法师入朝,下部画菩萨七身。北壁上部画千佛,中部画佛教史迹画,自西向东依次为:1.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与张骞出使西域;2.释迦浣衣池与晒衣石;3.佛图澄之神异事迹;4.阿育王拜外道尼乾子塔;5.康僧会感应故事,下部画菩萨七身。东壁门上画千佛,门下五代画不动佛、弥勒菩萨等十一身;门南画佛教戒律画,下西夏画趺坐佛四身;门北画佛教戒律画,下西夏画趺坐佛三身,画面以组图形式表现僧人守戒所发种种誓愿,系依据北凉昙无谶译《大盘涅槃经》、南宋宋慧观等译《大盘涅槃经》绘制,部分被美国华尔纳于1924年盗走。甬道顶西夏绘团花图案,南北壁绘供养菩萨各三身。前室西披西夏画团花图案三幅(已毁)。西壁门南西夏画普贤变;门北西夏画文殊变(模糊)。底层有五代画千佛、初唐残画。南北壁上各凿一盝形顶的小窟,南侧为324窟,存西夏残画。北侧为325窟,存西夏画说法图部分。此窟南北壁画佛陀胜迹和佛教史迹画,与东壁两侧的戒律画都占据了本窟最显著的位置,毫无疑问是本窟壁画中的主要题材。这些壁画题材在国内诸石窟的雕刻和壁画中均不多见,莫高窟壁画中所绘也极为罕见。佛教史迹画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3 › 资源库 - 洞窟
东壁壁画分上下段两部分,上段绘大型维摩诘经变一铺。画面以“品字形”排列,门上方绘佛国品,维摩诘与文殊菩萨分别位于门两侧。北侧画面以维摩诘为中心,维摩居方丈,方丈后方众菩萨前来听法,方丈下方是各国各族王子均来问疾。画面右中部是见阿 佛品中的情节。画面左下方是方便品中的情节。门南侧绘文殊问病,画面以文殊菩萨为中心,文殊坐宝台,中国帝王大臣、各族首领前来探望。东壁下段绘供养人画像。南侧起第一个着回鹘装的供养人是曹议金的夫人,榜题是“故母北方大回鹘国圣天的子敕授秦国天公主陇西李……”。第二个着回鹘装的是嫁给甘州回鹘可汗为夫人的曹元忠的姐姐,榜题为“甘州圣天可汗天公主一心供养”。第三位头戴凤冠的是嫁给于阗国王曹元忠的姐姐,榜题为“大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册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一心供养”。第四位是曹议金夫人,曹元忠的生母,广平宋氏。榜题为“故慈母敕授广平郡君太夫人宋氏一心供养”。后面的几位均是曹元忠的姐姐辈的人物。这四位供养人的排列,体现了曹氏家族对甘州回鹘、于阗国采取了联姻、礼让、尊敬的礼仪态度。北侧南起第一至第七身供养人均为宋代重绘。第一至第三身为比丘尼,仅第三身榜题较完整,题为:“故姨安国寺法律尼临坛大德沙门性真供养”第四至第六身也相同题称“外甥甘州圣天可汗的子天公主”,可见这些比丘尼原来都是曹氏家族的成员。第七身供养人头戴凤冠,饰步摇,服饰华丽,榜题为“大朝大于阗国天册皇帝/第三女天公主李氏为新/授太传曹延禄姬供养。”北侧后面几身供养人像为曹元忠时代的原作。榜题分别为:“故伯母武威郡夫人阴氏一心供养”、“故母钜鹿郡君夫人索氏一心供养”等。这时提到的阴氏、索氏、慕容氏等都是敦煌一带的世家望族,反映了曹氏家族对外联姻,以巩固其统治地位。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61 › 资源库 - 壁画
这是目前所见敦煌经变画中舞伎人数最多的一幅,他们在璀璨的灯轮灯树下,站在小圆毯--舞筵上,肩披绕臂长巾翩然起舞,舞姿矫健奔放。左面一对身着类似武装美服的舞伎,背向而立,一腿后勾,一手用力向上托伸,一手侧垂作”提襟“图。舞姿刚劲矫健,分明是一幅”健舞“图。”提襟“至今仍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武将,武旦等角色常用的舞蹈动作。”提襟’亮相给人英武豪雄之感。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555 › 素材库 - 素材
华严经变:北壁西起华严经变,下画屏风一至四为华严诸品。《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名,或称《杂华经》。中国华严宗即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689 › 素材库 - 素材
唐代壁画中的舞蹈形象,舞姿生动俊美,特别是手,臂等细部的刻画细腻逼真。这幅轻拈莲花的手姿特写,极富舞蹈的动感和美感,对于研究中国古典舞手姿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766 › 素材库 - 素材
鹿和猴:窟西坡中央,画着手擎日月,足蹈大海的阿修罗王。在他脚下的大海边 , 有一只鹿正在饮水; 在稍远的海边 , 又有一只猴, 动作颇为滑稽。这两只动物在佛教文化中代表着善良和智慧。 而后来在中国的世俗文化中则演变成“百禄封侯”的吉祥语。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9216 › 素材库 - 素材
西魏是鲜卑族政权。图中国王与信士优婆塞,正对坐交谈。两人均戴笼冠,宽袍大袖随意而舒展,曲领内衣。国王手执麈尾,坐在方褥之上,后有侍从持华盖和羽扇。从服饰到用具不仅完全汉化,而且有南朝魏晋风度,反映北朝上层社会的典型装束倾向。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9334 › 素材库 - 素材
华严经变: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名,或称《杂华经》。中国华严宗即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0180 › 素材库 - 素材
驼队西归:在“五台山图”所绘向西通往石岭镇的山路上,有一幅驼队西归图,画面上驼夫手牵三头骆驼,向西南行进于五台山至太原的道路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北方普遍使用骆驼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的情况。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0452 › 素材库 - 素材
中国皇帝送供天使
中国皇帝送供天使:这是五台山化现图中规模最大的送供队伍,正从南路前行。送供使身穿赭色长袍,在两个随从开道下,骑着白马要过桥。前面是队伍的仪仗,其中一人背着胡床。骆驼队插着象征官府的牙旗,其威赫之势,胜于其他送供使。从使者和随从所戴的展角、朝天幞头等来看,极有可能是五代时的送供行列。这里的“天使”,是至尊皇帝所遣。在中国历史上皇帝遣使至五台山送供者颇多,宋代《广清凉传》记有公元923年(后唐同光元年)遣使持紫衣赐师名、敕书等入山,便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