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〇窟位于莫高窟南区北侧上层,建于隋代晚期,五代、清重修。主室为覆斗顶殿堂式窟,平面呈方形。窟顶为莲花缠枝花卉藻井,四披铺垂角联珠纹帷幔,下饰以环形联珠纹和镶边,四披画千佛。西壁开一双层龛。龛内主尊为倚坐菩萨,左右塑二弟子(已失)、四菩萨(清修)。内层龛顶绘飞天十二身,飞天姿态各异,上下翻飞。龛内化佛火焰背光两侧各画菩萨九身,下分画婆薮仙与鹿头梵志。外层龛顶画火焰莲花龛楣,并以联珠纹装饰带将整个画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绘摩尼宝珠火焰纹,下层绘一身坐姿菩萨,两侧绘缠枝莲花。龛顶画飞天六身,龛壁两侧画龙首龛梁、莲花龛柱。龛外南北两侧壁画分上、中、下三段,上段画天宫栏墙,中段画坐佛各七铺,下段分别画男、女供养人及侍从。四壁上部均绘飞天,飞天下有天宫栏墙建筑。南壁上画伎乐飞天十身、坐佛十五铺;中画头戴化佛冠、手执杨柳枝的倚坐观音说法图一铺,两侧画趺坐佛十八铺;下隋画穿高腰裙衫的女供养人二十六身,其下五代画供养人九身。北壁上画天宫栏墙、飞天十身、坐佛十五铺;中画头戴化佛冠的菩萨说法图,两侧画趺坐佛十八铺;下隋画供养人四十七身,其下五代画男供养人二十八身。东壁最上部画一佛、二菩萨趺坐佛说法图十七铺,东壁门上沿隋画七佛一铺,门南北各画趺坐佛八铺,下为供养牛、马车、车夫及五代画男供养人数身。全窟大小说法图总计一百一十六铺,是莫高窟画说法图最多的洞窟。说法图中的坐佛,有说法相、禅定相、给与愿印相、施无畏相等法相,并且佛头顶上的菩提树叶和华盖也都各不相同。甬道顶五代画地藏与十王厅,中有“道明和尚”题记,南北壁各为五代画普贤变、文殊变,下存女供养人,多已模糊。前室壁画皆为五代所绘。其中西壁门两侧画毗沙门天王赴会图,门南上画不空绢索观音变一铺,中画报恩经变一铺;门北中存阿弥陀经变大部。南北壁残存五代绘弟子、菩萨及供养人像,多已模糊。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90 › 资源库 - 洞窟
莫高窟第302窟开凿于隋代,五代时期重修。整个洞窟由主室、甬道和前室三部分构成。主室为中心塔柱窟,窟顶前部人字披东披分上下两段绘制佛教本生故事画,后部平顶绘隋代画说法图、平棋图案等。中心塔柱顶部与窟顶相连,作须弥山状,上部为圆形七级倒塔,下部由方形两层台座组成,共承倒塔,台座上层四面各开一圆券形龛。中心柱东向面龛内塑一佛、二菩萨(北侧一身失),龛外两侧塑二菩萨(仅残存北侧一身),浮塑彩绘化生龛楣、龙首龛梁、莲花龛柱;南向面龛内残存彩塑佛一身,菩萨二身(清修),龛外两侧塑二菩萨(仅残存东侧一身);西向面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弟子像为清代重修;北向面龛内塑一佛二弟子,龛外两侧二身塑像已失,均为清代重修;中心柱底座北向面下层壁画隐约可见“开皇四年六月十一日”等字样,据此可知此窟开凿于开皇四年(584年)左右,故此窟又称“开皇四年窟”。这一确凿的纪年题记不仅是隋代洞窟时代判断和分期的可靠依据,也是此时期洞窟艺术风格研究的标尺。洞窟主室西壁中央开一内外层佛龛,内层塑一佛、二弟子,外层塑二菩萨(均无头)。内层龛壁画佛头光两侧画二身化生形象。龛外下层为宋代画比丘尼八身,底层露出隋代残画,龛顶从左到右画天宫伎乐十身;主室南壁上部自西向东依次画天宫伎乐十二身以及天宫栏墙和垂幔,中间绘千佛,前部千佛下方绘药师佛一铺,后部千佛东侧开内外层龛,内层塑一佛、二弟子(仅存西侧弟子),外层塑二菩萨(仅存东侧一身),忍冬龛楣,千佛西侧画说法图一铺。南壁下部与地面相接处为宋代绘供养比丘像、男供养人像共九身,底层露出隋代残画;北壁千部绘有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图一铺,后被穿洞所毁,下部与地面相接处表层壁画为宋画供养人一排,多处底层露出隋代绘画;东壁上部画天宫伎乐,栏墙和垂幔,东壁门上方画说法图一铺,两侧绘千佛,其余为比丘和供养人。甬道盝形顶中央为宋代绘千手千眼观音变一铺,甬道南北两壁各画宋代趺坐佛四身。前室顶大部分坍塌,西壁门两侧存宋代画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图各一铺;东壁门南上部为宋代画如意轮观音变一铺,中部为宋代画四龙王礼佛图;门北上画不空绢索观音变一铺,中画四龙王礼佛。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02 › 资源库 - 洞窟
该窟建于隋代初期,五代,清重修。洞窟由前室、甬道和主室三部分构成。主室为中心柱窟窟,平面呈方形,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顶。窟顶后部中央与中心柱须弥山倒塔连接。主室窟顶前部人字披东披以上下两横幅形式展现了法华经变普门品(救诸苦难);西披画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三十三现身)。每披均以上下两段“之”字形横幅长卷的形式表现。后部平顶中央作方井,方井内塔顶四周画圆形垂幔,四角画禅定佛各一身(东北角毁),周围画千佛。中心塔柱作须弥山状,上部为圆形七级倒塔,上六级原有影塑千佛,最下一层塑仰莲及莲茎四龙环绕,下部作方形两层台座,承接倒塔,台座上层四面各开一龛。东向面圆券形龛内清代塑一佛、二弟子形象,龛外两侧各塑一菩萨(清代重修),下部台座座身画供养比丘、比丘尼、男女供养人、狮子等图案;南向面圆券形龛内塑一佛、二弟子塑像,画二化生,龛外两侧各塑一身菩萨,均为清代重修,其中东侧一身菩萨像已毁;西向面圆券形龛内为清代彩塑一佛、残存一弟子,龛内绘画二身化生形象,龛外侧彩塑两身菩萨像,仅存南侧一身(清修),台座座身为隋代画男女供养人、药叉等;北向面圆券形龛内彩塑残存一佛一弟子,龛外两侧彩塑残存二菩萨,均为清代重修。本窟中心柱四面龛龛粱上的龙首造型,明显继承了北朝风格,其基本形式受汉代建筑中楼檐、屋脊龙饰的影响。主室西壁画天宫伎乐十身、栏墙、垂幔;中部画千佛,下部画男供养人,壁画最下部为山石林泉人物画;南壁上部画天宫伎乐十二身、栏墙、垂幔,中部画千佛,中央为经行佛一铺,下部画比丘、男供养人;北壁上部画天宫伎乐十四身、栏墙、垂幔,中部画千佛,千佛中央绘释迦、多宝佛说法图一铺,说法图下部为男供养人、侍从、比丘等;东壁上部画天宫伎乐十身、栏墙、垂幔,门上、门南、门北均画千佛,千佛下部画男女供养人、车马、车夫、马夫等。主室西、南、北、东四壁下部与地面那相接处均绘有山石林泉。洞窟甬道顶部为五代时期绘制的说法图一铺。甬道南壁为五代画如意轮观音经变一铺,下部画供养比丘,男供养人共六身。甬道北壁为五代画不空罥索观音变一铺,下部画比丘与供养人画像,都已模糊。前室顶部四披为五代画趺坐佛七身。前室西壁门上方有五代时期愿文榜题一方,两侧各有一身供养菩萨;门南画一菩萨一夜叉;门北画弥勒经变一铺,下部绘供养人一排(已模糊)。前室南北两壁各画五代天王一铺,北壁天王被清代穿凿洞窟毁去一部分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03 › 资源库 - 洞窟
西壁开圆券龛,龛口略方,作内外两层。龛顶绘伎乐飞天十五身,佛像两侧各绘弟子六身、菩萨六身,西壁北侧下绘鹿头梵志。龛楣绘忍冬莲花化生图案和联珠纹边饰。外层龛西壁两侧各绘菩萨二身,南、北壁各绘飞天二身、菩萨二身,龛口顶部绘龛楣火焰纹,火焰纹楣尖达窟顶西披。龛楣上绘飞天四身,龛楣内绘化生、伎乐,南北两侧各绘菩萨二身,龛口外沿绘联珠纹,龛上绘飞天十四身。西壁南北两侧上部画维摩诘经变。南侧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在一所三间歇山顶殿堂的中央,随行前来的天人、菩萨皆侍立于堂内文殊的身后。众弟子跪坐在两廊前后,合掌听法,殿后是茂密的绿树,殿前有流泉莲池,成对的水禽在其间游戏,上空有飞天捧花漫撒。北侧是维摩诘,维摩诘居士在五间歇山顶殿堂中央,右手持塵尾,凭几而坐,堂内、廊间和台阶下挤满了听众。殿前有莲池,殿后有树林,都和南侧的文殊菩萨遥相对称。南北两侧下部各绘弟子五身、菩萨四身。西壁下部宋代绘供器和供养菩萨十二身。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420 › 资源库 - 壁画
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一铺,画面上层天空中有十方佛赴会,一佛二菩萨的组合,琵琶、箜篌、排箫、古琴、腰鼓、阮咸等各种乐器乘着飘带飞行。 画面正中上方有三座大殿,前后二殿为单层,中殿为两层,单檐庑殿顶,两侧各置单层配殿,配殿左右又各置二层楼阁,单檐歇山式顶,以廊庑与中部后殿相接,廊庑转角处,于庑顶置角楼,两角楼外側又各画一座圆形塔楼。 殿堂与角楼的檐下椽飞斗栱采用仰视角度,人物用正投影。 三殿前有大平台,画无量佛、二胁侍及诸菩萨,胁侍菩萨上方各有一身飞天。 三殿前面有三座小平台,中间平台为由十六身乐伎组成的乐队,以八人为一组,分列两侧,中间二乐伎对舞,两侧平台各有一佛携众菩萨的听法场面。 壁面东西两侧绘制了未生怨和十六观的故事。 西侧未生怨自下而上,故事各情节均以建筑物,如屋顶、墙垣以及树木为间隔,在完整统一的场景描绘中展开时间前后不同的故事情节,连续性很强。 东侧十六观自上而下,在十六观中的日想观图中,远处晚霞与落日,已变成黑色的溪流从远处的山边蜿蜒穿过绿地,直奔近处的草地,夫人戴红色大凉帽,席地而坐,面西合十,谛观落日。东侧竖条幅画十六观,下数第三题榜墨书:“第十一观佛身丈六观”。 南壁西起画观世音菩萨一身,男女供养人共二身;下宋画男供养人九身(模糊)。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172 › 资源库 - 壁画
文殊坐狮特写:文殊菩萨所乘的狮子,头部刻画细致入微,其造型具有图案化的典型性,线条起伏运转,而且规整,上眼睑一笔而就,有轻重粗细变化,墨色润泽,形成一条漂亮的曲线,下眼睑在淡墨之上提加浓墨线,眸子两层深浅略异的墨色,湿润有神,嘴沿处除勾勒出胡须之外,还点画出皮毛上的点状刺斑,益发生动。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0756 › 素材库 - 素材
西域城:“化城喻品”中画的一座小城堡,墙垣各面开门,转角处有角台。城堡中有一座两层建築,所有建築顶均有拱券形结构,表示出于中原完全不同的建築风格,建築学家梁思成称其为“西域城”。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699 › 素材库 - 素材
法华经变中以羊车、鹿车、牛车喻佛法之三乘(谓引导教化众生达到解脱的三种途经)。这是其中的牛车,车篷似为两层,上层如盖,装饰帷幔,下层车篷伸出,与唐代牛车相似,其特点是车轮特别大,适宜于戈壁沙漠中运行。从华丽的装饰看来,应是古代上层社会使用的交通工具。这种大轱辘牛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的西北地区农村中还能还能见到,但已无车篷装饰。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4581 › 素材库 - 素材
扬帆前进的双尾楼船:第12窟建成于公元869年。在善友太子入海求宝的故事画中,绘有两只相同的双尾楼船。右面一艘船为方头平底,双尾较短,尾尖向后翘起,有桅、有帆,前部有船夫二人作撑篙状;船舱中的楼阁为两层,下层为四角亭形,上层实为帐式屋顶之榻辇座,有三人坐于榻辇上。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5336 › 素材库 - 素材
四轮宝幢车:这辆两层楼阁式四轮宝幢车,车的部分显得次要,几乎是楼阁式的形式呈现。
https://ip.e-dunhuang.com/item.html?id=10831 › 素材库 -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