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窟南壁中央画一铺说法图,四周画千佛,下部画供养人(大部分已残毁)。说法图为阿弥陀佛说法图,这铺说法图中佛、菩萨、弟子等形象达十五六身,除了主尊佛像和两身大菩萨以及身材较小的天王外,其余的人都仅露出半身或露出头部。中央的菩提宝盖下,阿弥陀佛结跏趺坐,手施无畏印说法,座前设熏炉,左右有双狮守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侍立两侧,弟子及圣众排列身后,金刚力士护卫于前,飞天翱翔于彩云中。两大菩萨均面向观众,左侧观音菩萨头戴化佛冠,项饰璎珞,两手上举,配合着微微低下的头,神态矜持。在观音菩萨后面的三身菩萨虽然只露出头部,但面容秀美,神情各异,特别是靠近佛像的一身菩萨,手托莲花,头微侧,目光向着观众,神态娇媚。说法图中金刚力士身材短小,上身半裸,赤足,手臂和腿肌肉突出,双眼圆瞪,张口欲吼,手持金刚,神态威武。说法图上方菩提树两侧各有一身飞天,他们体态轻盈,随着翻卷的彩云自由地飞下来。此图构图紧凑,人物众多,描绘精致,设色富丽。南壁下部的供养人大约为晚唐所绘,大部分已模糊不清,这两身供养人跪在方毯上,手持香炉,神情虔诚。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57 › 资源库 - 壁画
东披整披画面表现的是《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品的内容,部分画面甚至还延伸到了北披。画面表现内容可分为“救济诸难”和“三十三现身”两大部分。表现观世 音消除“八难”,解脱淫欲、嗔恚、愚痴“三毒”,满足求男得男,求女得女“二求”,以及应机化现佛身、壁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等“三十三现身”的场面。从构图上看,辟支佛幅画面大致分为上、中、下三层,故事情节也以横卷式形式从右向左展开,但在具体情节表现上,又打破了构图空间所限,又可分为三大块:上层横幅通幅表现“救七难”中的“救怨贼难”,中层和下层横幅右半部分密集表现“救七难”的其它几难,而左半大部,则表现观音菩萨的“三十三现身”说法场面。但画面并未将观音所有三十三化身全数绘出,而且由于变色等原因,许多画面已经模糊,人物特征和服装式样辨识困难。该品画面还延伸到北披东侧与东披交界处。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420 › 资源库 - 壁画
主室窟顶为斗四莲花藻井,花饰三兔纹样井心。藻井内岔角绘童子形飞天,外岔绘有翼兽,方井外框饰以忍冬狮子联珠纹。四边垂幔铺于四披。垂幔呈鳞片形和垂角形多层重叠的形式,色彩以黑、褐、赭红为主色。窟顶的四披绘有大幅的经变场画。各场面间以树石花卉、塔庙寺院、流泉莲池、行云飞花等景物作为分隔。但由于四披画面稠密繁杂,加之变色严重,其中的一些画面识读起来十分困难,因此学术界对该窟四披内容的认识也存在争论,主要分为两大派。即“法华经变说”和“法华经变与涅槃经变说”。本解说以“法华经变说”为准。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420 › 资源库 - 壁画
南披画面以众多的建筑为主体。这些建筑以曲尺形的院墙环绕,殿堂林立,重阁回廊,错落相间。同表现的是《法华经?譬喻品》中的“火宅喻”场景。画面以建筑群为主体,画师以画面中间人物、山峦和车乘为纵向分隔带,将建筑群分为左、右两大部分,以表现“火宅险恶” 和“三车劝离”为主,中间描绘其它情节,故事自右至左依次展开。在两组建筑中间,自上而下绘有羊车、鹿车、牛车“三车”及三辆装饰华丽的大白牛车,并在最下部中央绘三铺佛倚坐说法图。总体上看,该幅画面采取“以中间人物、三车为对称轴,左右两侧对称分布画面”的构图。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420 › 资源库 - 壁画
全部数据已加载完成,已经到底了